第554章 【朝天阙】(一)
作者:上汤豆苗   九锡最新章节     
    景朝,大都。
    “常山郡王奉圣意领兵南下雍丘,预判南齐萧望之将会率淮州军西进抄截,故而在燕国鹿吴山一带,以忠义军骑兵、效节军、牢城军、防城军设伏。三月初九,萧望之果然率四万淮州军进入伏击圈,随即退守鹿吴山下。彼时常山郡王已经率部攻破雍丘北城,敌军援兵涌向雍丘,南齐淮州军孤军深入,已至绝境。”
    上书房内,主奏司提领田珏像往常一样面色木讷,语调平缓地陈述着南方的战局。
    数位重臣安静地听着。
    除了尚书令赵思文这位唯一的文臣,余下几位都是位高权重的景廉贵族武勋,以北院元帅撒改为首。
    御案之后,景帝的视线停留在那份来自南方的密折上,目光深邃且沉静。
    田珏继续说道:“南齐陆沉率靖州东线援兵至淅川一带,此举实为假象,他亲领两万余精锐骑步北上驰援鹿吴山。此战我军落败,效节军两万人全军覆没,蒲察等将领率败兵一路退往雍丘方向,南齐大军紧随其后穷追不舍。”
    众人震惊。
    这样一场大败来得太过突然,尤其是效节军两万人被歼灭,带给他们的冲击极其严重,可谓人人肃然。
    此番景朝三十万大军南下,包括南院元帅庆聿恭所领之夏山军和防城军,夹谷氏善阳所领之定白军,后续天子又派出忠义军、长胜军、效节军、牢城军合计六万兵马,可谓兵强马壮势在必得。
    前期景军的进展很顺利,压制住南齐靖州军,并且在庆聿恭的亲自指挥下,顺利夺回定州北部。
    转折点在于南齐厉天润出人意料地攻占雍丘,景帝一道圣旨颁下,庆聿恭只能亲率主力南下,由此双方进入短兵相接的状态。
    田珏又将鹿吴山之战的细节讲了一遍,听得几位重臣无不眉头紧锁。
    撒改面色沉郁,他本来想借这个机会攻讦庆聿恭,听完田珏的叙述之后立刻醒悟过来,鹿吴山之战还真怪不到庆聿恭头上。
    天子让庆聿恭夺回雍丘,他没有抗命并且做了周全的准备。
    他对齐军的动向判断很准确,忠义军等部也确实在鹿吴山下困住萧望之率领的淮州军,哪怕最后陆沉率领的援兵打乱了景军的计划,并不代表景军就没有一战之力。
    细究当时战场的情况,景军总兵力有六万余人,齐军淮州军加上援兵也是六万多人,双方并不存在绝对的差距。
    景军落败的根源在于主将的错误判断,先期轻敌的忠义骑兵主将蒲察,关键时刻踏进萧望之所设陷阱的效节军主将撒合烈,这两人和庆聿恭没有直接关联,他们都是景帝亲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将领。
    说到底,景帝派出去的几位大将并非南齐萧望之和陆沉的对手。
    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撒改不禁抬头看向御案后的天子。
    景帝依旧面无表情,让下方的臣子无法辨明他的心情。
    一片寂然之中,他将面前那份密折合上,缓缓道:“这是庆聿恭的飞书急报,我朝大军在雍丘城外困住南齐京军,厉天润率部弃城而出,将那支京军救了出去,然后一路往南撤退。庆聿恭命人追击十余里,此战共斩获敌军首级四千有余,同时夺回了雍丘城。”
    几位重臣的表情稍稍松缓。
    鹿吴山下折损效节军两万步卒,雍丘城外斩首敌军四千余,两相比较之下景军显然吃了大亏。
    但是战场局势不能单纯以伤亡来论,雍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庆聿恭能够拿回这个战略要冲,不负天子对他的期许。
    撒改悄然垂首,暗自庆幸。
    还好他这段时间听取几位谋士的建议,不再像之前那样动辄攻讦庆聿恭,此番鹿吴山大败明显不是庆聿恭的责任,相反他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夺回雍丘是大功一件。
    如果这次他又着急忙慌地跳出来,多半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上书房内凝重的气氛有所缓解。
    景帝淡然的目光扫过撒改,继而道:“关于接下来的战局,尔等有何建言”
    无论是何种性情,能够进入这间上书房的重臣都非平庸之辈。
    哪怕是往常在朝堂上略显急躁的撒改,实则也精于权术,否则他怎能在辉罗氏一众贵族之中脱颖而出,上位北院元帅成为景帝用来制衡庆聿恭的权贵
    如今南方战局渐趋明朗,景军打下定州北部,又夺回了重镇雍丘,虽然在鹿吴山下败了一场,但也算是有所收获,至少能为将来做好准备。
    虽说此战景军的表现谈不上势如破竹,甚至要远远低于这些重臣的期待,但如今他们已经清楚战事的细节,知道南齐可谓倾尽全力。
    齐帝命在垂危依然以身为饵,厉天润、萧望之和陆沉这三人同时出现在战场上,南齐边军精锐悉数投入,再加上后方朝廷万众一心的支持,如此也只是和景军有来有回而已。
    大景九军,派去南方战场的都不到一半。
    尚书令赵思文轻咳一声,沉稳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齐军战力不弱,厉天润等人亦为良将,我朝大军虽不惧敌人,却也不妨稍作休整,总结一下此战的得失再做打算。如今我军已经占据南齐定州北部,将来随时可以大举南下,燕国沫阳路这边随着雍丘重新为我朝掌控,河洛地区亦不存在危险。”
    这个建言虽然略微不符合景军这几十年来的强势表现,也算老成持重的考量。
    赵思文能够以齐人后代的身份做到大景首席文臣,自然不是只知溜须拍马之辈。
    旁边的几位景廉贵族依旧保持沉默。
    景帝平淡的目光扫过他们,悠悠道:“赵卿家的想法倒是与常山郡王不谋而合。他在这封急报中向朕请示,如今雍丘已经夺回,但是南齐厉天润、萧望之和陆沉等人领兵在雍丘外围虎视眈眈,是否就此收兵罢战固守各线。”
    赵思文神情微变。
    不谋而合这四个字,听来委实不太安心。
    然而他又不能立刻改弦更张,好歹是文臣班首的尚书令,那样太过轻贱自身。
    景帝并未深谈这个话题,转而看向那几位景廉贵族问道:“尔等有何看法”
    撒改感觉到天子的视线落在自己脸上,想了想说道:“陛下,臣觉着我军又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如果能在雍丘一带击溃南齐边军主力,岂不是可以直接肃清南齐在衡江以北的地盘”
    旁边那几人对这个建议毫不意外。
    从多年前开始,撒改便坚定不移地站在庆聿恭的对立面,因此哪怕他在平赵之战中表现平平,哪怕他前不久在沙州铩羽而归,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在大景朝堂上的地位。
    撒改显然很清楚个中缘由。
    当天子将赵思文丢在一旁,转而问起他们的意见,他便知道天子不希望战事就此潦草结束。
    果不其然,景帝微微颔首道:“你说的没错,不战而退终究不妥,朕相信常山郡王纵然面对南齐诸多名将联手,亦有扬我军威的底气和能力。”
    众臣齐呼道:“陛下圣明。”
    景帝随即看向略显忐忑的赵思文,不容置疑地说道:“代朕拟旨,嘉赏前线将士,令庆聿恭再接再厉,一战底定江北大局。”
    赵思文心中浮现一抹不安,但是面对御宇十四载、天威愈发难测的天子,他只能垂首应道:“臣遵旨。”
    朝议结束,众臣行礼告退,唯有田珏留了下来。
    景帝起身向外走去,他便亦步亦趋地跟着。
    君臣二人来到皇宫东南面的玉清池畔,田珏望着天子伟岸的背影,表情略显凝重。
    景帝似乎知道这位孤臣的心思,平静地问道:“你认为朕不该继续逼迫庆聿恭”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
    田珏思忖片刻,缓缓道:“陛下,鹿吴山之战虽是常山郡王有意为之,但他行事并无可指摘之处。”
    “这是自然,朕从不怀疑这位大景军神的手腕。”
    景帝的语气很淡然,似乎没有因为效节军两万步卒葬身沙场而愤怒,他望着春风吹拂下渐起波澜的池水,又道:“你不懂他。此战虽然攻占定州北部又拿回雍丘,于我朝而言依旧是小胜当输。庆聿恭此战并未尽全力,因为他自认为揣摩到朕的想法,故而萌生后退之意。”
    田珏不解地问道:“既然他有意后退,陛下何不成全”
    景帝微微一笑,双眼微微眯了起来:“他就算后退,也不会交出夏山军的大权。”
    田珏心中一震。
    景帝负手而立,肃然道:“朕这是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堂堂大景军神,就算要退也得退得漂漂亮亮。”
    “臣明白了。”
    田珏躬身应下。
    这一刻他已经懂得天子的心意,也知道自己和主奏司该做些什么。
    景帝摆摆手,田珏悄然退下。
    明媚的春光中,景帝望着池中无忧无虑游弋的锦鲤,唇边浮现一抹自嘲的弧度,轻声自语道:“人活于世,谁能随心所欲”
    “朕不能,你亦是如此。”
    “入了这棋局,便是过河卒,怎能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