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教育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东宋南蓬莱宣阳县,大风镇(今澳洲大社巴顿市东)
    宣阳县地处广袤无垠的中部大平原之上,地势平坦开阔。不仅如此,其周边还流淌着蓬莱河(今墨累河)的一条支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片土地被勤劳的人们开垦成一片片良田,孕育出无尽的生机与希望。
    大风镇作为宣阳县下辖的众多镇子之一,坐落在美丽的宣阳河畔。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一直以来都是宣阳县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咚咚咚!”突然间,一阵清脆的声响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先生放学啦!”在一间学舍内,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纷纷朝着讲台上的老师顾安叫嚷起来。
    “好啦好啦!今天就先到这儿,放学吧!” 顾安面带微笑地回应道。
    “噢耶!太棒咯!”
    “嘿,等会儿咱们一起去打鸟呗!”“行呀行呀。”
    “跟你们说哦,昨儿个我娘亲给我做了超好吃的......”
    听到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课后的活动安排,一边迫不及待地收拾书包准备回家。
    当其他学生陆续离去之后,顾安也不紧不慢地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他把书本整齐地放回书包里,然后轻轻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这才缓缓起身离开座位。
    走出校门,他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微风轻拂着他的脸庞,带来一丝凉爽;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心情愉悦。他微微眯起眼睛,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这种状态让他感到无比惬意和舒适,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离他而去。
    一路上,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会跟他打招呼,而他总是面带微笑,礼貌地一一回应。他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一般温暖人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顾安其实就是宣阳县土生土长的人。当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通过了宛春府(今澳大利亚穆雷市)的县谕先生考试,并顺利地被分配到大风镇担任教师一职。对于这份工作,他充满了热爱与执着,因为他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大风镇这里的百姓却格外善良质朴。当这位远道而来的教书先生踏入这片土地时,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和热情迎接了他。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几乎未曾遭遇任何困境,每当遇到麻烦时,镇上的居民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受到如此善待的顾安心怀感激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他竭尽所能,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这群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因为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而教育则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东宋朝廷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曾经实行过非强制性的三年学习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策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学习制度。不仅如此,朝廷还大力推广教育,几乎在每一个县城都设立了学堂,甚至连一些富庶的乡镇,如大风镇,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府。
    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东宋朝廷有着深远的考量。他们明白,只有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才能拓宽人才选拔的范围。如今的东宋,不仅仅是官府需要各类贤才,天机院、军队等重要机构同样对人才求贤若渴。
    东宋的军队已实现全面职业化与火器化转型。线列阵形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战术体系,对士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尤其是知识水平方面。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士兵才能准确理解并执行指挥官下达的各项指令;否则,若士兵目不识丁,则难以领悟这些复杂的军事指示。
    尽管东宋朝廷曾担忧开启民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叛乱,但当前国家正处蓬勃发展阶段,国势强盛。而历来让各朝各代忧心忡忡的土地兼并问题,对于此时的东宋而言并非燃眉之急。
    原因在于,目前东宋人口相对稀少,广袤的世界尚待开发,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极为充裕。有人或许会质疑那些土地属于他国所有,但东宋朝廷坚信:只要将当地居民尽数驱逐或消灭殆尽,那么这片土地自然便归其所有。
    顾安走着走着,看到前方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好奇地走上前去,发现是一个老人在卖字画。老人的画作栩栩如生,引得众人赞叹不已。顾安拿起一幅画仔细欣赏,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这时,老人注意到了顾安,他微笑着说道:“这位公子,你对这幅画有何见解?”
    顾安放下画,恭敬地说道:“老先生,您的画技真是高超,这幅画仿佛能让人置身其中。”
    老人哈哈大笑起来,“过奖了,不过我看公子你气质不凡,想必也是个读书人吧。”
    顾安点了点头,“在下是大风镇的教书先生。”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原来是位先生,失敬失敬。”
    两人聊得很投机,顾安从老人的口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感悟。最后,顾安买下了一幅画。
    “再见老先生!”顾安满脸笑容地向着那位老人用力地挥了挥手,大声喊道。
    “顾先生再见。”老人同样面带微笑回应着,并缓缓转身离去。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便过去了好几日。这天,县里谕学专门派人来到顾安这里,郑重其事地转达上头的指示: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生们对于大宋爱国情怀和忠义精神的教育,同时还要让他们深刻理解对圣上恩情的感激之情。
    顾安收到这个命令后,心情异常愉悦。他深知,作为大宋的一员,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乃是义不容辞之事。这种情感不仅源自内心深处对于祖国的热爱与眷恋,更是每一个子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而这也正是东宋朝廷得以维持统治的关键所在。他们明白,只有让民众心怀对国家、对皇帝的赤诚之爱,才能凝聚民心,稳固江山。
    通过这样的教育,百姓们逐渐明白为何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他们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安定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于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东宋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信念,激励着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勇往直前,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