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马可波罗的见闻(番外)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4月2日 天晴
    这是我从伟大的元国启程护送阔阔真公主去波斯伊利汗国完婚的第十天,我们的船队如巨龙般从泉州出发,一路沿着蜿蜒的海岸向南而来。起初,风平浪静,一切都顺利得如平静的湖面,并未有任何异常情况扰乱这片宁静。然而,当我们的船队抵达一个名为旧港的地方时,惊人的事情如惊雷般骤然发生——我惊愕地发现这里竟然仍然被元人牢牢地统治着!
    天啊,主啊!这些东方人的疆域之大实在令我惊叹不已。原本以为自己已遍历中国各地,却未曾料到在这遥远的南海之地竟还有汉人居住。面对如此景象,我心中充满了疑惑与好奇。
    \&叔父,我几年前曾去过越南等地,但从未听闻过这个地方存在元人的统治呀?\&马可·波罗满脸困惑地向他的叔叔询问道。
    \&这个问题我也不得而知,不过我曾经询问过那些当地的官员,他们同样表示对此一无所知。\&马可·波罗的叔叔回答道。
    就在这时,黑暗处传来两个人低声交谈的声音:
    \&大人对这事有何指示?\&
    \&大人说要趁着夜晚将那些元贼官员解决掉,至于公主和那些西洋人则暂且留下。\&其中一人答道。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向大地。突然间,一群神秘的身影悄悄地靠近了元朝官员的住所。他们行动迅速,悄无声息,仿佛与黑夜融为一体。
    此刻,马可波罗正全神贯注地整理着自己的笔记,心中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他计划回到故乡后,将这段在中国的奇妙经历讲述给亲人和朋友们听,相信他们一定会为之惊叹不已。
    正当马可波罗沉浸在思绪之中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嘈杂声打断了他的专注。他警觉地抬起头,立刻握紧手中的刀,冲向门口查看情况。
    \&发生了什么事?\& 马可波罗的父亲闻声走出房间,焦急地问道。
    \&我们可能遭遇了海盗!\& 马可波罗紧张地回答道。
    话音未落,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毫不犹豫地冲出房门,决心保护好公主的安全。 \&别......\& 马可波罗试图劝阻,但他们早已冲出门外,消失在夜色之中。
    无奈之下,马可波罗咬咬牙,也紧跟着追了出去,他深知前方充满危险,但内心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不能袖手旁观。
    然而,结局却令人痛心。尽管马可波罗父子三人奋勇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被那群黑衣人击倒在地。
    经过一夜的血腥厮杀,元朝的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除了公主、一两个丫鬟以及马可波罗的父叔三人幸存下来之外,其余的人均被杀死。
    然而,这件事直到两年后才传入元廷耳中。此时,忽必烈已然离世,此事最终也无疾而终。无奈之下,元廷只得认定公主一行人在海上遭遇风暴不幸遇难,并再度派遣一名公主前往和亲。
    而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无疑便是东宋。在其于南洋拓展势力之际,由于不少元朝子民亦涉足此地,东宋遂遣部分归降的土着对他们发动突袭。时日一久,众人皆畏惧在此处长留。
    若有人察觉到东宋的存在,那么他只有两个选择:留下或者丧命。
    如此一来,南洋等地在中原人口中成了令人闻风丧胆之处。元朝曾两度派兵攻打爪哇,实则均遭东宋暗中击溃。自那以后,元朝再未向南洋派遣军队。忽必烈驾崩后,元朝陷入混乱局面,更无暇顾及南洋事务。
    而被东宋抓起来的阔阔真公主和马可波罗等人,自然毫无疑问地被囚禁了起来。
    这一天,一名官员来到囚室,询问马可波罗:“你究竟是何方人士?依我所见,你并非中土之人。”
    马可波罗目光一亮,意识到此人或许是能左右他们命运之人,于是赶忙回答道:“在下名叫马可波罗,乃是从遥远的西方威尼斯而来,请大人高抬贵手,放了我们吧。”
    马可波罗一眼便看出眼前这位官员身份不凡,想必是此地的掌权者,遂立刻跪地求饶。然而,那官员却只是冷哼一声,冷漠回应道:“休想!既然你与那些叛逆元朝的官吏一同前来,那么你便是元贼无疑!”言罢,他转身拂袖而去。
    眼看着官员即将离去,马可波罗心急如焚,连忙高声呼喊:“大人,请您发发慈悲,饶过我们一命吧!”但无论他如何哀求,都未能改变对方丝毫心意。
    而与马可波罗交谈之人乃是赵启璋的儿子赵文,也正是那位几年之后开启伟大远航征程之人。此时此刻,他正身肩重任,担任着旧港(即今日之新加坡)的安抚使一职,故而有权对马可波罗进行审讯盘问。
    此后不久,马可波罗及其叔父父亲三人竟遭东宋人士俘获,并被迫沦为苦工,终日受其驱使,从事繁重劳作。如此这般,约莫历经两年有余,终有一日深夜,趁看守不备之际,他们铤而走险,抢夺一艘船只,继而一路向西逃窜。
    此番行程耗时约两三载,其间历经无数艰难困苦,方得重返故里——威尼斯。然而此次归来,却已不复往昔辉煌,甚至可以说是以乞讨者之姿落魄而归。
    之后,马可波罗又一次投身军旅,然而,悲催的是他战败被俘。每当有人问起有关东方的事情时,他却胡言乱语道:“东方皆是险恶之地,四处都是受奴役之人,当地人更是心怀不轨,妄图奴役西方人士。”
    他的这一说法被着成《东方逃难者》,此书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刚一出版便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把欧洲人吓得够呛。再加上此时蒙古人的余威尚未消散,这更让欧洲人望而生畏,不敢向东迈出一步,同时也提心吊胆,害怕东方人前来奴役他们。
    而这种心理,在百年后东宋人到来之际,更是犹如被放大镜无限放大一般,愈发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