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听琴
作者:旧檀   古邑侠踪最新章节     
    第二天,秦时月还是没走。
    既然拜了师父,自然要多取点真经再回。
    接下去的两天,老爷子为秦时月讲解了金箫点穴法。
    此法其实不难,先熟悉掌握全身要穴,然后学着以箫击之。
    手法要斜着点入,讲究快、准、狠,难的只是使上去的力道。上乘的点穴手,力透末端,并且能透骨入髓,让人顷刻无法动弹。而力道要通过练内劲而得。
    最后,重点教了他各种空翻动作和投掷暗器的方法与诀窍。
    所谓的暗器,不是匕首、尖刀等利刃,而是桔、果、叶等物,直到能飞花掷叶为止。
    从中不难看出,周师所传武功,以不害人性命为前提,进行必要的自卫和反制,可见其宅心之仁厚,让秦时月深为感佩。
    可他想模仿周师的动作,却根本做不到。
    因为空翻不熟练,动作的高度、速度、变化及肢体的伸缩衔接方面都不够,根本来不及发放暗器。
    往往是空翻动作完成了,暗器却出不了手;或者刚好相反,暗器投出,动作就完不成,身子摔倒在地上。
    师父让他别急,一样一样练,功到自然成。练到全身劲力充沛,丹田之气鼓荡之后,可以学习吹箫。此法一是能培养内气,二是可作娱乐,三还可以用来遮掩这件点穴神器——从表面看,这的确只是一件材质考究的乐器而已。
    周师看了书上所载的古谱,说都是好曲子,有《寒江雪》《春江花月夜》《潇湘水云》等,并借着酒劲说:“我老爷子今日开心,来,带你们上楼听琴。”说完径直上楼。
    走在楼梯上时,周紫苏兴奋地对秦时月讲:“多少年没有看到爷爷这样开心了,今晚我们可以大饱耳福了!”
    楼上有三间房,三楼是周老爷子的卧室、书房与练功房,二楼自东向西依次是白苏、紫苏的卧室和书房。
    秦时月这次来,只能住在抱屋三楼的一间客房内。
    秦时月跟着姐妹俩进了师父的书房,只见窗边墙上挂了柄宝剑,临窗横着一架蕉叶状的古琴。冰裂纹的窗格上面,缀着点点梅花,隐含“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东西两边的墙壁,则是满壁的图书,散发出阵阵书香。
    这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哦,时月看了,一时肃然起敬。
    老爷子先焚了柱香,然后对琴面窗而坐,白苏、紫苏与时月三人则侍立其后。
    琴声一起,煞是清越,待渐入佳境,则人琴合一,操琴者与听琴者均已到了物我两忘之境。
    老爷子一连弹了四支曲子,三人听得如痴如醉,如入大荒,置身于太虚幻境之中。
    弹毕,老爷子问三人分别喜欢哪一支曲子。
    周紫苏说喜欢第一支。老爷子含笑而语:“那是《关山月》,苍凉有金戈之音,你一女儿家的,喜听此曲,那是穆桂英、花木兰再世,巾帼不让须眉也。”
    “师父所指可是李白写的《关山月》?”秦时月恭敬地问。
    老爷子说:“正是。只是直到清代才由毛式郇谱成古琴曲。白诗可会背诵?”
    秦时月点点头,然后朗声吟哦: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周白苏、周紫苏姐妹一时都钦佩地望着秦时月。
    老爷子击掌而赞:“真不愧是青年才俊!英雄出少年。为师希望你们文武兼修,报效国家。”
    之后,老爷子一指两侧墙上的图书,说:“这些书,你们空时,可任意阅读。将这些书都读完,将重要的东西消化吸收,那你们的学问可就大了。里面有许多门派的理论及功法,定能开卷有益。如果能够融会贯通,则必定继往开来,成就非凡。”
    秦时月一听,不禁两眼闪闪发光。他最喜欢读书了,尤其喜欢中国的经典古籍。
    他觉得读古人书,就是与古人对话,听先人讲道,能够极大地突破个人阅历和精力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经历和体验,进而极大地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境界。
    只是,听到师父希望他们报效祖国的愿望后,时月的神色变得有些黯然,说:“不瞒师父,愚徒也想报效祖国,可是不喜兵戈之事。就像《关山月》诗中所写,边关的将士多少苦啊,白日须得冲锋陷阵,九死一生,晚上还免不了思乡念亲之苦。家中的亲人也一样,朝思夜盼征人早归,实在是摧人断肠!小徒祈祷天下太平、百姓安宁,却不想征战沙场,过那种血雨腥风的生活。”
    周紫苏在旁边用手背碰了他手臂一下,嘟了嘟嘴,说:“师兄真是仁慈有余,杀伐之心不足。男子汉大丈夫,就当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老爷子举手相止,说:“紫苏不得无礼。你师兄是可怜天下苍生啊,这可是大慈悲,远超一般的匹夫之勇。要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总是灾难,能避当然要避啊。像抗日战争,保家卫国,我们中华儿女是被逼上梁山,别无选择。但同胞手足之间,则不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阋墙,两败俱伤,那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啊,”说完,转头问周白苏,“大孙女,你呢?”
    周白苏说喜欢第二支。老爷子点点头,说:“这支叫《阳关三叠》,送别诗。深情缱绻,儿女情长,多情,却是辛苦。不过,这倒比较符合姑娘家的心思。”最后,他朝向秦时月,笑吟吟地问他:“后面两支曲子没听到过吧?”
    秦时月慌忙作礼说:“禀告师父,徒儿不才,且孤陋寡闻,刚才您弹的曲子,我全都没听到过,不过一听即知,乃天籁之音也!”
    “这个正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你学的又是军事,哪有心思和条件接触音乐?”
    “曲子我都好喜欢,尤其偏爱后两曲。”
    老爷子听了脸色一凛,道:“为何?”
    秦时月答:“清静寂寥,如空里流霜,雪满千山,听之,身心俱洗矣。”
    老爷子击掌而赞曰:“善哉善哉,知音也!尔与吾同也!吾与尔徒也!然尔如日出东山,正当青春,何以有此意也?惜哉,惜哉!”
    众人忙问其故,老爷子默然良久,叹曰:“此乃出世之音也。”
    听了老爷子的介绍,众人方知末两首分别为《寒山僧踪》和《普庵咒》,是老爷子特别钟爱的两支古曲。
    老爷子喜欢,是因为它与自己隐居山林的心境十分吻合,但秦时月喜欢,就显得与其年龄和所从事的职业格格不入了。
    前者过于清寒幽冷,非有避世之心焉能喜欢?后者雅朴、庄严,乃据明代普安禅师所创之《普安咒》谱就,意在“普安十方,安定丛林”,寺庙每月朔望常奏,用以驱邪降魔。
    周白苏听了,默默凝眸秦时月。
    周紫苏听了,却抚掌大笑,说:“好啊好啊,秦大哥戎马倥偬,当然喜欢‘普安十方’的哦,正可以大有作为,哈哈,下楼吃晚饭去啦。”
    周白苏知道曲中的“普安十方”并不是妹妹讲的那个意思,但知道她是在营造气氛,便也说:“是啊,那蘑菇金针虫草花汤已炖了多时,也该起锅了。”
    众人于是簇拥着老爷子欢欢喜喜下楼。
    下楼时,秦时月心里那个空明与喜欢啊,无以言表。
    他喜欢那些曲子,喜欢眼前的这些演武听琴的悠闲氛围,却不喜欢官场的纷纭热闹。
    而他不知道的是,老爷子却在心里轻轻叹息,叹息国家留不住一个好人才。
    晚饭时,自然是欢谈更甚,时月大有与师父一家相见恨晚之感,于是陪师父开怀畅饮,早把回去的事丢到爪哇国了。
    后来闲聊中,时月又想到姐妹俩父母的事,所以趁紫苏离开时,小心地问了一下白苏,问她那次为什么说到紫苏妈妈的事,要向他眨眼睛。
    白苏告诉他,她与紫苏其实并非嫡亲的姐妹。
    她是爷爷从凉亭里捡来的,当时还裹在蜡烛包里。她被亲生母亲丢在凉亭里的石头凳子上,石头缝里长着几朵白苏,故以此名。
    紫苏妈名叫周小梅,长相非常出众,人也十分温柔贤惠,但在紫苏三岁时,竟然在洗衣时被山洪冲走,不知所终。后来,紫苏爸外出做药材生意,竟然也是一去不归,生死未卜。
    因此,紫苏实是由姐姐白苏一手带大的,真正应了“长姐胜母”的俗话。
    出来已有四天。按理,团长放了他半个月的假,他落得逍遥自在,但秦时月终究惦记着案子,又想到不可久居温柔之乡的道理,便请辞归去。
    周紫苏再怎么不舍,也不便强留,于是两人在院墙外的小溪边依依惜别。
    淡淡的星光下,秦时月一跃上马,挥手作别。
    就在转身的刹那间,他看到二楼的一个窗子开着,有人正依窗凝望呢。
    时月策马消失在夜幕中。
    旧檀有古风《少年行》留记:
    策马从兹去,
    去时不可顾。
    顾则对玉人,
    风满轻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