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冬天的第一顿火锅
作者:偏爱年代文   穿越七零,带着妹妹下乡插队最新章节     
    “这已经够丰盛的了,最高领导人的饭菜标准,也不过四菜一汤而已。”
    闻着餐桌上飘来的诱人香味,萧青阳意外的看了王志敏一眼,没想到她一个普通的渔民妻子,居然有一手如此高超的厨艺。
    “还说你不是大领导,不是大领导你怎么会知道领导人吃什么。”
    张永贤自认为他早已洞悉一切。
    等杨白衣一家都已经入座以后,按照以往的习惯,张水生去打酒,张春生带着妹妹春妮也打算坐下。
    “春生,今天客人多,咱们去厨房吃。”
    张永贤赶紧拦住自己的一双儿女。
    “可是爹,厨房的菜全都端过来了,就连锅娘都一起端过来了。”
    家里的盆不够,最后一道甲鱼泡饼,王志敏连同锅一起端了过来。
    厨房里连刷锅水都没有,春妮不知道到厨房能吃些什么。
    “张哥,和以前一样,坐下一起吃就行了,你这桌子足够大,咱们挤一挤也就是了。”
    杨白衣好笑的看了张永贤一眼,明明是在他家,他却整的像个客人一样。
    “姐夫,你就坐下好好吃饭吧,小兄弟今天早上还请我们吃了包子,他为人随和,没那么多讲究的。”
    王志超蹬着三轮车从县城跑到水库,到了之后一刻没停,就开始帮二姐翻地,早上吃的肉包子,早都消耗完了。
    “春生,春妮,你俩跟我过来一下。”
    张永贤把儿女拉到一边。
    “今天有客人在,你们要守点规矩,别像没吃过东西一样。
    别胡乱夹菜,想吃什么告诉我或者你们娘,我们给你们夹,吃饭时不许吧嗒嘴,不许嘬筷子,知道了吗?”
    张永贤给孩子们立着规矩,生怕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惹领导不高兴。
    “爹,我们知道了。”
    两个孩子乖巧的点头答应着。
    这年头的孩子们,跟后世的孩子可不一样,哪个不是被爹娘给揍大的?
    大人忙完地里忙家里,哪有功夫轻声细语的教育你啊?
    说一遍记不住,下次再犯,巴掌就快落到头上了。
    而且家里来了客人,通常情况下,女人和孩子是不允许上桌的。
    现在可以坐在桌上吃好吃的,张春生和春妮已经很高兴了,爹说啥就是啥,他们根本就不会不听话。
    “领导,家里没有酒票,只有散装的高粱酒,希望领导不要嫌弃。”
    张永贤接过水生打过来的散酒,先给萧青阳给倒上。
    “这就挺好,生活艰苦的时候,连这个也喝不上呢。”
    萧青阳是正经吃过苦,打过仗的人,对吃喝方面从来不挑。
    开饭以后,张家的孩子们果然听话,父母给他们夹什么,他们就吃什么,碗里的吃空了,他们也不要,乖乖的等着父母再夹。
    还是在杨白衣的坚持劝说下,孩子们才开始自己夹菜吃。
    吃完了一顿新鲜的河鲜,杨白衣照例把酒菜钱全部结清。
    张永贤倒也没说不要,这个年代大部分的干部,还没有养成大吃大喝的习惯,公社的干部到大队部吃饭,还要自带口粮或者钱票呢。
    吃完饭走出房门,就看到那两个三轮车师傅,已经在院门口等着了。
    告别张永贤一家,杨白衣带着家人坐上三轮车,直奔县城火车站。
    东北的秋天本就很短,下了几场不大不小的秋雨,温度也慢慢的降了下来。
    除了周凤英以外,家里其他人的棉衣棉被是不缺的。
    杨白衣把从黑虎那里拿的布票和棉花票,偷偷的给了姥姥一些,让她这个当婆婆的做这个好人。
    当第一场雪飘然而至的时候,七三年的冬天又来了。
    社员们赶在入冬之前,开了五十亩的河滩地。
    累是真的累,兴奋也是真的兴奋。
    今年十亩地的向日葵,就给陈家屯带来了三千块钱的收益,明年五十亩,那就是一万五千块。
    一口人就能分十五块,这年头农村最不缺的就是人,人口多的社员家庭,一家就能分一百多块。
    等明年分钱了以后,还盖房子盖房子,该娶媳妇娶媳妇,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要说人家苟仁能当主任呢,天气冷下来以后,人家愣是从县城送过来一车煤炭。
    不管他是出于真心,还是单纯的怕死,要讨好杨白衣,这件事人家做了,你就不能挑人家的理。
    所以杨白衣也破天荒的给了苟仁一个笑模样,热情的留他在家里吃了饭。
    为了这一车煤炭,杨白衣还特意去了一趟县城,一下买了五个煤炉子,还把萧青阳的收音机给买回来了。
    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杨白衣看着又背又扛的老乡,心里暗暗感叹着空间带给他的方便。
    如果没有空间,一次买五个煤炉子,他是无论如何也带不回来的。
    “大外孙,家里有柴火裤子,又有火炕,你花这个冤枉钱干什么?”
    毕竟是老一辈革命家,杨白衣对她的孝顺,她是既感动,又有些心疼,大外孙在他们身上花的钱,实在是太多了。
    “姥姥,柴火炉子不经烧,两个小时就要加一次柴,大冷的天起床加柴容易感冒。
    火炕只能管前半夜,后半夜就凉了,咱们总不能后半夜再起床烧炕吧?
    再说了,不买几个煤炉子,怎么对得起苟主任拉来的这车煤炭呢。”
    五个煤炉子,一个卧室一个,剩下一个放在了堂屋。
    杨白衣去镇上买了十几节烟筒,给每个煤炉子都配上,这样就不用担心煤气中毒了。
    晚上,杨白衣就给家人们安排了一顿火锅。
    火锅在煤炉子上咕嘟咕嘟的滚着,肥美的羊肉和狍子肉,吃得一家人满嘴流油,沟满壕平。
    萧青阳父子俩,围着煤炉子吃着火锅,喝着虎骨酒,额头微微见汗,热得把棉袄都给脱了。
    吃完了火锅,小丫头哼哼唧唧的斜靠在姥姥怀里,让姥姥给她揉着鼓鼓的小肚子,微眯着双眼,像极了一只慵懒的猫咪。
    “小馋猫,你吃这么多干什么?也不怕给你撑坏了。”
    暮雪又好气又好笑。
    自己这个外孙女,聪明伶俐,长得漂亮可爱,懂事孝顺,学习成绩又好,优点多得数不完。
    只有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就是太喜欢吃了,是一个十足的小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