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139
作者:碧玺丶   农门长女:都是姐的过客最新章节     
    蓝望舒心怀复杂的情感,决定先暂时放下与父亲团聚的事宜,专注于当前的大局。她深知,秦王的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可能会给大昭国带来更大的危机。于是,她立刻召集了朝中的重臣和将领,商讨对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和平解决秦王的问题,必须先稳住秦国的局势。蓝望舒决定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表达大昭国愿意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并提出签订盟约的提议。同时,她也准备了一支精锐部队,以防万一谈判破裂,可以迅速行动。
    使节到达秦国后,蓝望舒利用她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了秦国君主,双方达成了初步共识。秦王也被安全地带回大昭国,作为人质,确保秦国不再侵犯。
    随后,蓝望舒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国君主签订了盟约。两国约定互不侵犯,共同发展,这一举动震惊了周边诸国,也让大昭国的威望大增。
    处理完秦王的事情后,蓝望舒终于有时间去寻找父亲。她带着满腔的激动和期待,来到了父亲的隐居之地。父女相见,百感交集,多年的思念和误会都在此刻化为泪水。父亲看到女儿的成长和成就,心中无比欣慰。
    蓝望舒将父亲接回了大昭国,他的归来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了一个传奇。
    蓝望舒继续推行她的改革,有了父亲的支持和指导,她更有信心将大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父女二人携手并肩,为国家的未来共同努力,大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蓝望舒深知自己并非大昭国的皇帝,但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她明白如何运用策略和智慧来影响他人。她采取了几步关键的措施来说服秦王:
    1.展示诚意:蓝望舒向秦王展示了大昭国的诚意,表明自己虽然是臣子,但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她承诺,只要秦王同意和平,大昭国愿意提供必要的援助,帮助秦国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2.共同利益:她向秦王阐述了两国合作的长远利益,指出和平共处可以避免无谓的战争损失,共同对抗可能的外部威胁,从而保障双方的安全和繁荣。
    3.个人魅力:蓝望舒以其卓越的辩论技巧和个人魅力打动了秦王,让她的话语具有了说服力。她强调,和平不仅是大昭国的愿望,也是秦国的最佳选择。
    4.利用内部分歧:蓝望舒了解到秦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些势力并不希望继续战争。她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向秦王提出,和平可以让他巩固在国内的地位,减少反对声音。
    5.交换条件:蓝望舒提出,如果秦王同意和平,大昭国愿意释放一些俘虏,并提供一定的物资援助,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6.展现决心:虽然她是臣子,但蓝望舒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冷静的头脑,让秦王意识到,与大昭国为敌并不是明智之举。
    通过这些手段,蓝望舒成功地说服了秦王,使他同意签订和平条约,这不仅解除了大昭国的危机,也为两国未来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她的行为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证明了她在政治上的卓越才能。
    亲王对蓝望舒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他感叹道:“蓝姑娘,你的才华和见识实在令人钦佩,可惜我大越没有你这样的英才。”
    蓝望舒微微一笑,谦逊地回应:“亲王过誉了,我只是尽我所能而已。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英才,只是尚未发掘罢了。”
    亲王点头称是,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不过,我也担心,即便有了人才,若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机遇,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啊。”
    蓝望舒深以为然,她沉思片刻后说道:“确实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个别英才,更需要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来培育人才。我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为我们大昭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让更多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
    亲王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愿意提供帮助:“我大越愿意与你们分享治国经验,共同探讨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蓝望舒感激不尽,她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立即接受了亲王的提议。两人相谈甚欢,就如何培养人才、改革政治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回到大昭国后,蓝望舒立即着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她主张设立学校,选拔优秀学子进入官府工作,同时也鼓励民间自荐人才。她还推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比如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学术研究,为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蓝望舒的努力下,大昭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推动着国家不断前进。而这一切,都源于她与亲王那次意义非凡的对话。
    蓝望舒回到大昭国后,立刻着手实施她与亲王所讨论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她向皇帝上书,提议设立专门的学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这些学院不仅教授经典文化,还包括法律、军事、农业、医药等多个领域,以便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发展方向。皇帝对她的提议十分赏识,很快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亲自题写了校名。
    其次,蓝望舒推动了科举制度改革,增设了实务考试,让考生们不仅要精通文墨,还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官职,服务百姓。这项改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响应。
    此外,她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鼓励贫困子弟读书。她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因家境贫寒而失去机会。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学堂。
    蓝望舒还关注女性教育问题,她倡导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因此,她创办了女子学堂,让她们也能接受教育,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在蓝望舒的带领下,大昭国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着成效。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一切,都源于蓝望舒那颗永不满足的心和不懈的努力。
    蓝洛尘站在陈宴书面前,心情激动而又紧张。他知道,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年轻的帝王看着他,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
    “蓝洛尘,朕听说你在殿试中表现出色,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陈宴书微笑着说,“朕希望你能为朝廷尽心尽力,不负朕的期望。”
    蓝洛尘恭敬地回答:“陛下,我一定竭尽全力,为大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宴书点了点头,又问了一些关于治国理念的问题,蓝洛尘的回答都令他十分满意。
    陈宴书对蓝洛尘提出的几个问题包括:
    1.“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教育制度?”
    蓝洛尘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开放,不应该受限于出身和财富,每个人都应有机会接受教育。他还提出应该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2.“你认为如何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
    蓝洛尘建议实行考核制度,根据官员的实际表现给予奖惩,同时鼓励他们多到民间了解民情,真正做到为民做主。
    3.“你如何看待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蓝洛尘认为应该以和平共处为主,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强联系,同时建立强大的军队,以备不时之需。
    4.“你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吗?”
    蓝洛尘表示,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昭国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国家,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些问题展现了蓝洛尘的才华和见识,也让陈宴书看到了他的潜力。因此,他决定将他封为状元,希望他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他说:“朕封你为状元,希望你能用你的才华,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蓝洛尘激动地跪拜在地,感谢陛下的恩典。他知道,从此刻起,他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
    不久之后,蓝洛尘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勤奋工作,不断提出改革建议,很快就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也始终记得姐姐蓝望舒的教诲,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
    在他的努力下,大昭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也逐渐成为朝廷中的佼佼者。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蓝洛尘进入翰林院后,发现这里的情况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顺利。由于他是新晋状元,一些老资格的官员对他持有偏见,认为他不过是依靠姐姐的名声才得以进入翰林院。他们经常给他出难题,甚至故意刁难他。
    面对这些挑战,蓝洛尘并没有退缩。他知道,作为蓝望舒的弟弟,他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于是,他开始埋头苦干,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每当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想起姐姐曾经的教诲,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他主动承担起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繁琐工作,但他从不抱怨。他用心观察,细心学习,积累经验。每当有机会,他就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尽管有时会遭到质疑,但他从不气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蓝洛尘的表现逐渐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他们发现,这位年轻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谦逊,乐于助人。他们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愿意与他交流合作。蓝洛尘也用自己的真诚和实力,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朋友。
    最终,蓝洛尘在翰林院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一员。他也深刻体会到了姐姐当初所承受的压力和艰辛,更加敬佩她的坚韧和毅力。他明白,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进步,才能不负姐姐的期望,为家族争光。
    蓝洛尘在翰林院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一次,翰林院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编写一部详尽的国史。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蓝洛尘主动请缨,担任主编,负责组织整个项目。
    他精心挑选了一支团队,包括历史学家、文献专家等,开始了漫长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力求使这部国史既真实又全面。
    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这部国史终于完成,并受到了皇帝的高度评价。它详细记录了大昭国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和社会状况,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蓝洛尘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誉为一代史学家。
    蓝洛尘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他始终牢记姐姐的教诲,保持着谦逊和进取的心态,不断追求卓越。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蓝洛尘在翰林院的成就让他声名远扬,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皇帝也开始频繁召见他,询问朝政之事。蓝洛尘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见识,为皇帝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深受信任。
    一天,皇帝对他说:“蓝洛尘,你才华横溢,朕想让你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你觉得如何?”
    蓝洛尘感到非常荣幸,但同时也有些犹豫。他知道,更高的职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他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陛下,如果能得到您的信任和支持,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但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皇帝笑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朕相信你会做得很好。你就先去吏部历练一下吧,那里是培养官员的地方,对你将来会有很大帮助。”
    就这样,蓝洛尘离开了翰林院,来到了吏部。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如何管理官员,如何制定政策。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虽然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蓝洛尘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不断解决问题。他也始终记得姐姐的教诲,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吏部的表现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官员。
    在吏部的日子里,蓝洛尘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才华。他不仅公正无私,而且善于发掘人才,为朝廷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他还针对吏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改革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同僚们的一致好评。
    几年后,皇帝再次召见他,这次是想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礼部尚书。这是一个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的重要部门,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蓝洛尘深知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他开始深入研究各种礼仪和祭祀仪式,确保一切都符合传统和规定。他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建议,使得礼部的工作更加高效和有序。
    在他的领导下,礼部成功举办了多次重要的仪式和活动,赢得了皇帝和百姓的好评。蓝洛尘的名字也成为了朝廷中的一个亮点。
    然而,他从未忘记初心,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进取的心态。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姐姐蓝望舒的教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将继续前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蓝洛尘在礼部尚书的职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能力让他在朝廷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不仅注重维护传统的礼仪制度,还积极推动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更加贴近时代的需求。
    在他的努力下,大昭国的礼仪文化得到了复兴,许多外国使节都对此赞不绝口。他们纷纷前来学习交流,增进了大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蓝洛尘还特别关注民生问题,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了一系列利民政策的实施。他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强调官员要亲民爱民,真正为民服务。这些举措深得民心,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洛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他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荣耀。
    晚年时,蓝洛尘回首往事,感慨万分。他感谢姐姐蓝望舒一直以来的支持和教诲,也感激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他认为自己的一生过得很有意义,因为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立了雕像和纪念馆,让后人铭记这位伟大的官员和学者。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典范,让人们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蓝洛尘的故事传遍了大昭国,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激发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热情。
    多年以后,一位年轻的学者来到蓝洛尘的纪念馆,瞻仰他的雕像。他深深地被蓝洛尘的事迹所感动,决定以他为榜样,投身于学术研究,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位年轻学者名叫李清源,他有着与蓝洛尘相似的经历,同样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坚持真理,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
    李清源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他撰写了多部着作,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当有人问起他的成功秘诀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我受到了蓝洛尘先生的启发。他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心,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取得今天成就的关键。”
    蓝洛尘的精神就这样代代相传,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之士。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共同书写着大昭国的辉煌篇章。
    李清源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学识和才华很快就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一次,大昭国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由于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开始质疑朝廷的统治,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李清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生产力;同时减轻赋税,让百姓有更多的余地。他还建议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国家的繁荣。
    朝廷接受了李清源的建议,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家的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着提高。这场危机最终得以化解,李清源的名声也随之大噪。
    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和勤奋。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荣耀。他继续投身于学术研究和社会事务,为大昭国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清源自觉承担起了时代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创造了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