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小试牛刀
作者:老郭不背锅   从一九九零开始崛起最新章节     
    自古以来,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便被赞誉为珍贵如金的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物件,每一种皆具备其独有的讲究与迷人魅力。
    在这当中,来自安徽的宣笔,特别是宣城诸葛笔,向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心心念念、极力渴望获得的顶级上乘之作。
    当论及墨时,安徽徽州的李廷圭墨可谓是声名远扬、极负盛誉。
    而在纸的领域,宣纸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典型代表,尤其是安徽宣城泾县的以及徽州的澄心堂纸,更是威名远播、四海皆知。
    在砚台方面,徽州婺源的龙尾砚、安徽徽州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砚以及广东肇庆的端砚,各自呈现出独特的特色,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独领风骚、独占鳌头。
    毛笔,作为华夏民族独具特色的书写与绘画工具,相传是由蒙恬所开创发明。正因如此,那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这个时节,都会盛大举行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并且饮酒欢庆,以此来纪念蒙恬创造毛笔的卓着功绩。
    墨,作为进行书写与绘画的色料,在历史的长河中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唐时的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所精心制作的墨,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钟爱与赏识,李煜还赐予了他们家族国姓“李氏”,自此之后“李墨”便声名远扬、誉满天下。到了宋朝的时候,“李墨”的产地歙县被改名为徽州,“李墨”也随之更名为“徽墨”,并持续传承着其独特非凡的工艺与卓越的品质。
    纸,作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宣纸更是其中当之无愧的珍宝。它凭借其独特的质地柔韧且富有弹性、洁白平滑、色泽持久、吸水能力强大等诸多特点,在国际上荣获了“纸寿千年”的崇高美誉。
    宣纸是专门供毛笔进行书画创作的独特手工纸,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纤维细腻无比、绵韧而又坚固,能够极为充分地展现出书画家的笔墨技巧与独特风格。
    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砚台,它是中国进行书写、绘画时用于研磨色料的工具。早在汉代时期,砚就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宋代则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而到了明、清两代,其品种变得更加繁多,并且出现了被人们广为称为“四大名砚”的洮砚、端砚、歙砚以及澄泥砚。
    那位老大爷紧紧拽着郭靖,让他坐到了三才石凳上,随后又给郭靖满满添了一碗茶。郭靖端起碗来,细细地品味了一口,只觉那茶香在口中散开,齿颊留香,茶水喝到嘴里有着微微的甘甜之感,一路流淌到胃里,竟让人觉得暖洋洋的,着实是好茶配上好水,成就了这一碗绝佳的好茶水。
    两人安坐在凳子上,愉快地交谈着,时而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氛围竟是那般融洽,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奇妙感觉。老大爷一边悠然地喝着茶水,一边兴致勃勃地给郭靖讲述着文房四宝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以及该如何去分辨一个物件的优劣好坏。
    郭靖在心中瞬间觉得这位老大爷简直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鉴宝大师,自己今日仿佛是无意间误触发了一个隐藏的被动任务,才如此幸运地得到了这位游如 npc 般的老大爷的青睐与赏识。
    两人畅快地聊了许久许久,之后老大爷方才缓缓开口,面带笑容地说道:“小兄弟啊,我看你可是盯着那个砚台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呀,想来你是打算用它去送人吧。倘若你不嫌弃的话,老头子我可以帮你推荐一个相当不错的物件哟,而且我也不会收你钱的啦,就全当是我们初次见面,我送给你的一份见面礼吧。”
    郭靖聆听着老大爷的这番话语,脸上顿时喜上眉梢,那欢喜之意简直抑制不住。
    他暗自思忖着,自己诚然是不缺钱的,然而凭借自己去挑选的物件,与老大爷所推荐的相比,又怎么可能会是在同一个档次呢?就在这时,老大爷迈步朝着楼上走去,郭靖见状连忙起身,迅速地跟了上去。
    待郭靖上到楼上之后,他惊讶地发现,这楼上的整体布置和楼下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楼上有差不多一半的空间被巧妙地改造成了老大爷的专属练习室。在那练习室中,摆放着一些老大爷曾经挥毫泼墨所留下的笔墨作品,它们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老大爷过往的创作历程。
    郭靖凝视着老大爷所珍藏的文玩,每一件都散发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不禁赞叹起来,每一个评论都头头是道,充分展现出他对这些文宝的深刻理解。老大爷,这位在文玩界深耕了一辈子的长者,他的每一件藏品都仿佛是他人生经历的缩影,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智慧的结晶。
    特别是挂在墙上的那一幅字,吸引了郭靖的目光。那字迹苍劲有力,犹如龙蛇飞舞,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和气势。郭靖走近一看,发现那是左宗棠左公当年留下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 ,享下等福”,下联则是“向高处立 ,就平处坐,从宽处行”。这二十个字,简洁而深刻,道尽了为人处世的极致智慧。
    郭靖细细品味着这副对联,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上联告诫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但也要懂得随遇而安,不要过于强求;下联则告诉人们要志向高远,但也要脚踏实地,保持一颗宽容的心。这二十个字,既是对人生的指导,也是对心灵的洗礼。
    左公留下的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成功的真谛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首先告诉我们,想要取得成功,远大抱负是不可或缺的动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处事淡然、看得开的心态。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只有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才能不被外界所干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此外,左公还强调,成功的道路上也需要过得了平淡生活的忍耐。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总是期待高潮迭起、充满激情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坚持。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才能在平凡中孕育出不平凡。
    而下半句“向高处立 ,就平处坐,从宽处行”,则更是告诫世人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低调做人,不张扬、不炫耀,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在与人相处时,我们更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陶老大爷看到郭靖频频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他微微一笑,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带着几分期待地问道:“小兄弟,你也觉得这副字颇有些味道?”
    郭靖听到老大爷的询问,立刻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幅字上,接着慢慢开口称赞道:“老大爷,您写的这幅字真可谓是笔走龙蛇,下笔之处尽显苍劲有力,转笔之际又流露出丝滑流畅,而落笔之时更是干净利落,无一丝拖泥带水。整幅字一气呵成,还有这一些特殊的意境,让人叹为观止。这样的书法造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定是几十年的勤学苦练才得以成就。您是真正的书法行家,我在您面前实在是不敢妄加评论。”
    听着郭靖的由衷称赞,老大爷轻轻地捋了捋他那一缕雪白的胡须,眼中闪烁着赞赏与期待的光芒。他开口笑着说道:“你小子果然不简单,能如此细致地品味出字中的韵味,还能说出这么多专业的词汇,可见你对书法也颇有研究。既然你这么喜欢墙上这一幅字,我也有些手痒,想见识一下你的书法功底。不如你也写一幅字,咱俩交换一下,如何?”
    郭靖一听,心中明白这是老大爷在试探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是真心想与自己结交。他深知,老大爷的书法造诣极高,若是在书法协会,定能获得专家的名头。能与这样的书法大家交流,对于郭靖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郭靖微笑着点了点头,恭敬地回答道:“老大爷,您的提议我深感荣幸。我也一直对书法怀有敬畏之心,虽然不敢与您相提并论,但我也愿意献丑一试。希望您能指点一二,让我有所进步。”
    老大爷闻言,也微笑着起身,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与赞赏。他笑盈盈地走向一旁,开始准备文房四宝。他细心地铺平了一张上等的宣纸,那宣纸洁白如雪,细腻如丝,仿佛能承载住世间所有的美好。接着,他拿起砚台,开始研磨墨块,那墨香随着研墨的动作渐渐弥漫开来,充满了整个书房。
    郭靖见状,也丝毫不客气,他朝着书桌走了过去,站在桌前,目光如炬。等老大爷将宣纸铺平,将墨研磨完毕,他也挑选了一只中等粗细的羊毫笔。那只笔笔杆光滑如玉,笔毛柔软而富有弹性,仿佛能随着他的心意舞动。
    当郭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羊毫笔时,老大爷的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艳。他深知,羊毫笔以其柔软且富有弹性的特性,对书法家的技巧要求极高,能够驾驭羊毫笔的人,书法造诣往往不浅。因此,老大爷对郭靖的书法功底不禁更加期待。
    随即,老大爷爽快地让开了位置,让郭靖在这六尺的书桌上尽情施展才华。郭靖深吸一口气,凝神静气,提起笔来,轻轻地在砚台上沾了沾墨。只是这一轻微的试墨动作,郭靖便立刻感受到了这墨的非凡品质——这是上等的李墨,其色泽深邃,墨香四溢,触感柔润丝滑。
    郭靖深深地定了定神,心中默诵着那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随后他提起笔,毫不犹豫地开始书写。笔尖轻触宣纸,墨水迅速渗透,字迹渐渐浮现。他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字句仿佛带着一股豪情与不羁,跃然纸上。
    随着他的笔触,书房内仿佛响起了竹林间风吹雨打的声音,而那“莫听”二字,又仿佛是他内心的坚定与从容。他继续挥毫,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每一个字都如同游龙在纸上游走,带着一股飞扬跋扈的气势。
    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在诉说着苏东坡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不一会儿,这上半阕的“定风波”便已经书写完毕。
    郭靖在完成了上半阕的“定风波”后,笔锋微微一转,仿佛换了一种心境,开始书写下半句。他写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笔尖在宣纸上轻轻滑动,仿佛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风料峭,带着一丝寒意,吹醒了微醺的醉意。而远处的山头,斜阳如血,正温暖地迎接着归来的人。
    郭靖的笔触愈发流畅,字迹也愈发遒劲有力。他继续写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最后一句,如同一声长叹,又似一种超脱。他回首过去,那些曾经的风风雨雨、坎坷崎岖,如今看来都已烟消云散。而此刻的他,归去时,心中已没有了风雨的阴霾,也没有了晴天的浮躁,只剩下一种平和与宁静。
    整幅作品完成后,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老陶老大爷凝视着眼前的书法作品,眼中流露出难以言表的赞赏与钦佩。只见郭靖起笔时,行云流水般自如,笔走龙蛇,铁划银钩,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如此得心应手,仿佛与笔、墨、纸融为一体。而当他的笔尖触及宣纸,墨水随之流淌,那字迹便如龙在飞,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透露出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望。
    随着郭靖的笔触深入,作品的下半部分更是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的笔锋突变,仿佛承载了快意恩仇的江湖情怀,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看破人间的孤独与坚韧。这种孤独并非消极的哀怨,而是一种超脱的洒脱与自在。同时,字中还蕴含着一股疾风知劲草的坚韧与期盼,仿佛预示着风雨过后必将迎来彩虹。
    当郭靖终于提笔收手,完成了这幅作品时,陶老大爷才如梦初醒般地大声喝彩:“好!”他的掌声如雷鸣般响起,充满了对郭靖才华的肯定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