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南下荆州
作者:明州布衣   三国:最强谋士最新章节     
    话说夏侯惇与赵尘顺利和谈,成功撤离了怀县,于第三日傍晚渡过黄河回到了汜水关。
    曹操喜出望外,虽然河内郡已经完全丢失,但好歹夏侯惇顺利归来。
    河内之地,名义上虽然还在曹操手中,但实际的掌控已经完全落入刘备之手。
    关键赵尘还对河内郡进行了重新的布置,连治所都已经更换,郡太守也重新任命,其他县城官员一应全部投降刘备,稍有迟疑的也都被大军剿灭。
    所以,就算夏侯惇领军一直扎在怀县,也根本守不住,更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顺利归来,也算是一种成功。
    此刻,曹操大军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下一步该如何做。
    赵尘在河内郡的三路大军已经安排妥当,分别在河阳、温县、怀县三地,正好应对小平津、孟津和汜水关,将曹操与东面平原的联络已经全部切断。
    自古以来,向来没有切断了东面,独自长期坚守在雒阳的情况。
    隋末唐初混战期间,洛阳一直就是战斗的前沿,主要因为此地四通八达,关隘极多。
    但也是一个麻烦的地方,除了洛阳处于平地之外,其他皆为山区。
    周边的援军想要来支援也只能通过关隘。
    如今曹操便面临这般处境,无法撤离,也无法进攻,又没有援军。
    众人皆愁眉苦脸。
    荀彧建议:“主公,雒阳城虽然至关重要,但终究不是长久镇守之地。我军当思下一步去路。”
    此话一出,武将们纷纷嚷嚷反馈。
    夏侯惇立刻回道:“文若先生莫要说丧气话,汜水关坚固无比,易守难攻,难有大军能在此地过。只要我军守住此地,雒阳城便可无忧也。”
    说到汜水关坚固,这倒是统一的认识,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时期,甚至到了隋唐和宋朝,明清和抗战时期,都是出了名的关键。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这个成皋便是汜水关。当初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成皋之战有决定性的因素。
    (注:汜水关,本名虎牢关,属古成皋县,也叫成皋关,公元598年隋朝改成皋县为汜水县,唐朝以后称为汜水关。这里直接称呼汜水关,主要是因为与三国时期的认识比较接近。)
    故而夏侯惇想要坚守汜水关的思路本身没有问题,曹军也有这个实力能守住汜水关。
    但唯一的变数就在于两个字:粮草。
    荀彧说道:“夏侯将军想要驻守汜水关并没有问题,只是此地乃雒阳咽喉,主要补给来自雒阳,而雒阳的补给来自周边郡县。仅靠雒阳城附近的平原之地,根本养不起那么多人。”
    此言一出,众人皆陷入了沉默。
    曹军当中谁都知道,荀彧乃财政大臣,曹军一应补给皆出自此人之手。
    若是别人说粮草不足,不一定是真,但荀彧说粮草不足了,曹军便真的粮草不足。
    荀攸和毛玠都没有说话,安静地留给曹操一个思索的空间。
    整整过了一刻钟,曹操才抬起头来问荀彧:“先生可有破解之法?”
    荀彧停顿了片刻,似乎在脑海中纠结。
    良久,他开口说道:“主公,当前东面有刘备抵挡,西面有马腾和韩遂,想要两头作战与我军不利。为今之计,有三条路可走。其一,将主力放在河东郡和弘农郡,以此为基准,守住雒阳,伺机北上并州。并州之地山路为主,刘备大军和西凉马军不容易追击。其二,直接从河东郡北上并州。并州之地如今并无州牧刺史,原并州刺史高干已被刘备大军击破,也是无主之州,主公可以上表天子,领取并州牧,而后入主并州。这其三吗?……”
    荀彧话到此处,忽然停了下来,用余光瞟了瞟曹操的神情和其他将士的神态。
    话只说了一半,曹操便开口问道:“先生何故欲言又止,尽管说来。”
    一旁的夏侯惇和夏侯渊也催促荀彧赶紧说。
    毕竟前两条路众人都不是很满意。
    第一条路,虽然能守住司隶三郡,但两边都有大敌,倘若赵尘用些小计谋便将雒阳城攻破,到时候只剩下河东郡和弘农郡,曹操大军根本守不住,也无法发展,并非良策也。
    第二条路,更加不是好路。并州之地说白了大部分都是山区,占据山区虽然能保留势力,但发展极其困难。古代以农业为主,没有田地平原种植粮草,如何来养活人呢。
    所以众人都期盼着荀彧口中的第三条路。
    荀彧回应着众人炙热的眼神,缓缓说出了具体的想法:“其三,便是南下投靠荆州刘表。”
    寥寥数字,却让众人都大惊失色。
    夏侯惇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先生休要胡言,大哥岂能屈居人下。荆州刘表何许人也,岂能与大哥平起平坐!大丈夫顶天立地,就算是战死沙场也不能低头屈居屋檐之下。不行,绝对不行。”
    夏侯渊和徐晃等将士也纷纷表示不认同。
    荀攸和毛玠二人冷静思索着荀彧此建议的可行性。
    倒是曹操一脸平静,颇有将帅之风。
    他看了一眼众人,阻止了众将士的喧哗,转头问荀彧:“文若,这第三条路有何用意?”
    荀彧也知道他这句话一说出来,众人就会炸开锅。
    没有一名将士愿意自己的主公屈就他人,毕竟自身也会随之地位降低。
    大丈夫跟随统帅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能谋取功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岂能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历史上诸侯的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是诸侯本身想更进一步,其手下之人也会推着诸侯不断前进。
    只有诸侯自身地位升高了,他们的地位才能水涨船高。
    可以想象,历史上刘备等众人碍于自身实力,为了生存不得不东奔西跑,还不停地投靠各地诸侯,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等。每一次投靠都是对他们的精神上的考验,能如此沉得住气之人,今后岂有不成大事之理?历史也证明,沉住气方能成就事。
    看着众人的疑惑,荀彧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