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渡江!
作者:西湖遇雨   皇明圣孙最新章节     
    随着富良江下游的航道逐渐疏通,大明水师的小船如同一条条银色的游鱼一般,开始溯江而上,向着中游逼近。
    之所以是小船,是因为江面虽不宽,但水位较浅,大船难以通行,故双方水师多以轻便灵活的小船为主,而相较于装配了火炮的大船,小船之间的战斗更加原始,也更加激烈。
    大规模的水战并未马上爆发,相反,双方不约而同地保持了高度的克制,明军在江北绕开谅山的地方修建了水寨,如曹操赤壁故事。
    当然,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谁都知道明军要渡江,就必须要获得治水权,而想要获得治水权,除了一场大规模水战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清晨,富良江上薄雾弥漫,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江面波光粼粼,幽深的有些令人难以琢磨。
    而两岸的水寨高塔中,大明与安南的望手,都紧盯着对面的敌营。
    明军没有继续拖延了,水寨内,战鼓擂动,士兵们迅速登上战船,准备进行水战决战,来帮助大军渡江。
    从头到尾,明军都没有强攻多邦城的打算,目的就是不跟安南军在预设阵地纠缠,直接渡江。
    毕竟,多邦城威胁明军补给线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他们能够出去的基础上,而之前怕打草惊蛇,所以明军没动作,只是每天打打炮,而现在水师到位了,明军直接不装了,开始在多邦城外围修建围墙,把多邦城围起来.是的,字面意思上的围城战术,以前金人围北宋太原,蒙古人围南宋襄樊,都是这么玩的,这些重镇不怕敌人强攻,怕的就是敌人重兵围困,而己方没有援军能上来,日子久了,对士气的杀伤是非常大的,哪怕坚定如南宋钓鱼城,在没有任何希望后,也选择了投降。
    战船上,旌旗猎猎,甲光闪闪,水师的士兵们都已准备就绪。
    对岸的安南水师也不甘示弱,早就戒备着呢,随着望手观测到明军水师有动静,他们同样整装待发,准备迎接决战。
    安南水师的战船虽然不如大明水师大,但船身轻便,机动性强,更适合在流速快的江面上作战。
    因为只有一条江的距离,所以双方的动作,都是瞒不过人的,不存在战役突然性,明军也就大大方方地擂鼓了。
    随着战鼓声越来越密集,大明水师的战船开始缓缓驶出水寨,向江心驶去,安南水师的战船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动。
    当两军战船还没接近时,明军的炮兵却率先开火了。
    明军火炮数量有限,炮兵阵地也无法完全覆盖整个江面,不过安南军的水师快到江心位置的时候,是能够打到的。
    火炮轰鸣,炮弹如流星般划破天际,落在安南战船上,激起一阵阵巨浪。
    而这仅仅是刚开始,随着双方战船不停接近,明军的火炮开始变得更加精准了,一轮又一轮的炮击打得安南军的小船摇摇欲坠。
    “砰!”
    朱雄英这边两个炮组之一的一门火炮发射,炮弹很巧地落在安南军的旗舰上,安南水师的旗舰被炮弹砸中,船帆被烧焦,冒着黑烟,摇摇晃晃,险些沉没。
    “该死的明狗,给我反击。”安南水师统帅阮永泰愤怒地咆哮道。
    “哗啦啦!”一阵阵水花溅起。
    “嘭~”明军的另外一门火炮发出惊天的响声,炮弹又是直奔它这个方向来的。
    虽然炮击没能造成太多的杀伤,但却极大地震撼了敌军,鼓舞了己方的士气。
    而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拉近,双方船上的床弩开始发射。
    “咻!”
    短枪一样的床弩,带着骇人的音啸激射而出。
    安南水师不甘示弱,也开始发射弓弩还击。
    “嗖!嗖!嗖!”安南战船上的弓弩,一根根粗木为杆做成的利箭射向了明军战船。
    一时间,江面上箭矢如飞。
    安南水师的战船比起大明水师的战船要小很多,体型上处于劣势,说是小舢板也不为过,而进入富良江的大明水师,则都是从广东福建调过来的正经水师,虽然没有远洋舰队那么多大船,但在水战方面,也可以说是大明难得的劲旅了,毕竟相较于太平日久的内河水师,浙江、福建、关东这三个地方,是有着跟倭寇和海岛小规模作战经验的。
    不过这支进入富良江的大明水师虽然基本上没有配备宝贵的火炮,但却有小型的车,这些车,是可以投射火药桶的。
    “嘭~嘭~嘭~嘭~”一连串的火药爆炸声在安南战船上响起。
    一艘安南小船被炸得倾斜,船舱被炸塌,战船上的士兵纷纷跌倒在地,随着船身剧烈晃动,船体开始迅速进水,船上的士兵纷纷跳河逃生。
    一时间,血肉横飞,惨叫声不断。
    而安南水师虽然船小也没有炸药桶,但他们的船上,有专门负责放箭的弓手,他们趁乱发箭,一支支利箭,扎进了明军的士兵身体里,鲜红的血液顿时染红了皮甲下的衣裳水师的铁甲着甲很低,一方面是水战不方便,另一方面则是水师的地位在明军里面本来就低,也没有多少铁甲配给他们。
    大明水师后面战船开始加速冲锋,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长矛和腰刀,准备与敌人进行接舷战。
    安南水师的战船也正有此意,双方战船在江面上激烈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士兵都没了退路,拼死抵抗。
    ――残酷的接舷战开始了。
    “咚!咚!咚!”一声声鼓点声敲响,安南水师的战船上,士兵们纷纷开始跳帮,向对面的明军冲杀过来。
    “啊――”一名明军士兵被一柄弯刀砍翻落水,然而那名士兵落水前仍然奋力抱住了安南军士兵的脚踝,然后用力拉扯。
    “咔嚓~”伴随着寸劲儿,骨骼碎裂的声音传来,安南军士兵被拉扯得失去平衡,仰躺在甲板上,眼看挣脱不掉,他举起弯刀,狠狠地斩向明军士兵抱着他脚踝的手。
    但这名明军却猛地涌起一股劲儿,从水里扑了回来,因为丢了兵器,所以一口咬住了敌人的要害,敌人的弯刀最终落空,劈在了明军士兵的右肩膀上,瞬间皮开肉绽,血流如注。
    还没等他缓过神来,旁边又劈来一刀,大好头颅登时便刹那悬浮在了空中,继而“叽里咕噜”地滚在甲板上。
    双方士兵在河面上展开了激烈厮杀,不停有人落水丧命,断指漂浮在水面上,让周围的鱼儿争先恐后地涌上去分食,甚至有的鱼儿抢夺到一些微小肉块后,直接吞咽了下去。
    安南军的水师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他们的战船不仅数量多而且很灵活,尤其擅长在这种狭窄的水面地形与对方交战,并且他们还坐拥地利优势,对于这里的水文相当熟悉.水战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一反向流、一个漩涡,都会影响双方的船只,把船带到不利的位置,而大明水师刚刚进入富良江,对于这个地方,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航行,是不可能了如指掌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过,明军水师同样也有优势,其一就是明军的战船体型大,体型小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而体型大则是在对撞上面有着显著优势,而且战船普遍是加装撞角的,明军的战船对准了敌方战船的船体一撞,通常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敌方战船给撞出个窟窿来,而且因为高度差的原因,战士们也很容易跳帮;其二则是他们的肉搏能力更强,明军跳帮的水师士兵在肉搏战中很快就能抢到敌方的战船,并且控制住战船的舵盘,安南战舰的体型小,搭载的士兵也少,一对一的情况下容易被对方抢走。
    不过除了水师本身的优势以外,明军火炮的支援也不可忽视,双方乱战到一起的时候火炮不好打,但火炮能够在江心后面的位置,形成弹幕,继而干扰和隔绝安南军后方船只,让安南军水师数量众多的优势无法轻易发挥出来。
    这么大规模的水战,双方自然不可能是由主帅完全指挥的.水战进入混战阶段,比陆战还要乱。
    因此,双方都是分成无数的分舰队,由分舰队指挥官进行指挥的。
    只不过,随着战局的进行,安南水师的颓势,开始越来越大了。
    此时一艘规模稍大一些的安南战船里,一名身穿盔甲的安南武将正站在二层的建筑上,看着外面的战局,神情复杂。
    此人名叫陈德,嗯,虽然姓陈,但是跟陈朝王室没啥关系,他今年三十五岁,原本在地方做过县尉,后来升迁负责沿海一带的防务,而如今的战况,却让他明显地看出了双方实力的不对等。
    陈德在沿海比在内陆的同僚肯定是多些见识的,他很清楚,安南从人口、土地等各方面,也就相当于大明的两个布政使司,而如今大明虽然说不上倾国之力,但也动用了几乎全部能够机动的水师和三分之一的野战机动兵力,安南哪怕全国动员,在数量上都比不过,更何况质量呢?
    安南水师的战船,一艘又一艘地被夺取、击沉、摧毁,而明军战船的损伤却远远小得多。
    “这场仗,打不赢了。”在心腹面前陈德叹息道,“对方的实力太强大了,我们根本无法抵挡。”
    实际上,在明军如同泰山压顶一般的攻势面前,他们本来就只能依托于安南本土的险要地形,勉强阻止明军进攻。
    可由于整体体量较小,对于前线这么多的士兵、民夫来讲,粮食供给是严重不足的,根本存不下来,他们必须依靠从后方不断输血输送物资,否则就要饿肚子了。
    但陈德之前就在想,这样又能维持多久呢?
    现在不用想了,因为明军如果打赢这场水战,大概率要马上过江了,到时候凭借南岸不到十万的安南军队,在没有治水权的情况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守得住的。
    ――跟上国对抗是愚蠢的,哪怕是北宋,安南人同样都打不过,更何况是大明呢?毕竟是万里大国,毕竟体量摆在这里。
    局面越来越糟糕,阮永泰面色铁青,难以相信眼前的事实。
    然而,很多安南水师分舰队的指挥官,哪怕没有得到的阮永泰的命令,此时都已经命令各自部下进行后撤了,因为他们知道继续这么硬拼下去的话,肯定是必输无疑,只有暂时避其锋芒才是王道。
    不过明军的战船并不打算放过他们,眼见安南军的阵脚开始混乱,明军战船紧追不舍,让安南水师损失惨重,尤其是他们最前面的船只,许多船只遭受了明军的袭扰,导致航速大幅度减慢,根本无法脱离战斗。
    而战争如拔河,一开始还势均力敌的双方,在有一方队员开始松紧以后,马上就会开始局势大幅度转变。
    很快,安南水师的败局就变得无可挽回了谁来指挥都没用,这就是堂堂之阵,拼的就是双方的硬实力。
    “将军,我们快走吧!”几名副将跑上来劝说阮永泰。
    不是他们怕死,而是随着明军冲破安南水师的阵线,已经是奔着他们这艘最显眼的旗舰来了,这时候谁跑得慢谁就是殿后。
    阮永泰心里犹豫不决,嗯,其实在很多时候,犹豫不决就已经是一种态度了。
    眼见他态度动摇,手下也加了把火。
    “将军,此番非战之罪,现在已经顾不得其他了,再不走的话,我们都要死在这里倒不算什么,可大军没了指挥,到时候能活下来的兄弟更少!”
    听到这句话,阮永泰的内心稍微好受了一些,他看着明军战船越来越近,只能叹息一声,然后开始撤离战场。
    阮永泰他们开始撤退后,安南水师剩余的战船开始向东南驶去,他们要尽量远离战场,避免被明军的战船包围。
    然而,大明水师却像附骨之疽般跟了上来。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傍晚时分,随着水面上最后一艘安南战船的沉没,这场富良江上的水师决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大明水师取得了惨烈的胜利,安南水师则彻底没有了抵抗的能力,整个富良江的江面上都漂浮着战船的残骸和士兵的尸体,江水被染成了血红色。
    大明水师的将士们为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场水师决战的胜利,也意味着安南军的最终覆灭,到了眼前。
    几乎是同时,在清化港已经准备就绪的明军登陆部队,拉上略微振作起来的陈渴真,再次踏上了北征的旅途.
    这支加起来只有两万人,跟之前规模比小了十分之一还不止的“联军”,虽然不太可能如三国时期的邓艾一般,出其不意兵临敌方都城,但能够发挥的作用依旧不可小觑。
    毕竟,安南军现在无论做什么,都必须要考虑到这支部队的影响,最起码,他们需要在胶水河畔陈列数目远超这支联军的守备部队,才能保证不被捅了后路。
    富良江南岸的大营里,此时安南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他们的水寨和岸边的弓弩手,虽然保证了水师没有被完全歼灭,但失了元气以后,剩下的这点船只和部队,显然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
    而且连带后果还不止于此.之前在明军的炮兵威胁下,往谅山的多邦城上运送补给物资其实已经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但之前好歹还能运,毕竟明军炮兵打的也不准,只要船只数量上来,那明军也打不过来。
    但是水师损失了以后,进入富良江的明军水师掌握了治水权,局势就变得很糟糕了,多邦城里的守军一点补给都拿不到,反而被明军里一层外一层的团团包围,说好听点叫做有效牵制敌人,说难听点,其实就已经成了弃子了,不过好在多邦城里事先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又不缺水,加上之前基本没有人员伤亡,所以暂时还能坚持下去。
    但是有的时候,这么坚持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
    战争打到这种地步,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总动员的安南国,哪怕拼尽全力,都没有太大的胜算了。
    而且随着南线小规模联军的再次出现,本来就不充裕的物资,也跟着更加紧张了起来。
    因此,很多安南人的心中,产生了跟在水战中撤退的水师一样的畏惧退缩心理。
    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可对于一支军队,尤其是需要坚守的军队而言,却是大忌。
    阮永泰的头颅被高高地悬挂在辕门上,给所有人当做临阵脱逃的警示,跟他作伴的,同时还有十几名水师将领,反正对于胡元澄来说,现在他们也没有任何用处了,所以拿来祭旗是最好的。
    陈德很幸运,他没有被胡元澄拿来祭旗,倒不是因为他没跑,而是因为跑的比较早,而且比较隐蔽,在侧翼看起来就像是被明军重点进攻继而自然而然地退了回去一样,而且,陈德还没有一口气跑回来,而是在侧后方坚持了摸鱼很久,等到主战线都崩溃了,才“不得不”跟着撤回来。
    所以,对于这样一位已经尽力的将领,胡元澄刀下留情了。
    陈德刚刚从军需官那里空着手回来,他看着安南军营里到处都是得不到救治的哀嚎着的伤兵,以及抱着武器,无精打采的饥兵,心里并没有什么劫后余生的庆幸,反而更多的是无奈。
    国之将亡,大抵如此。
    不过,在他回到自己的军营的路上,却路过了一个相熟将领的营地,这位将领跟他是同乡,平时管着一部分象兵,是整个安南军中最悠闲的将领之一因为确实没啥事,象兵在安南军的地位不一般,比华夏军队里的具装甲骑还要稀罕,训练后能够上阵的战象,整个安南国,那也都是按只来算的,金贵得很,如果不是极为重要的战斗,是不会轻易动用的,因为折损成本很大。
    故此,平时也就是看着手下喂喂大象,坐看其他部队拼死拼活。
    但今日这位相熟的将领,见了陈德过来,却一把拽住了他。
    “正要去寻你。”
    陈德大感纳闷,只道:“寻我作甚?看我脑袋挂没挂到辕门上?”
    “非是如此。”
    其人跺了跺脚,拉着陈德神神秘秘地来到了自家营中,在帐篷里说道:“兄长,你我同乡,又相交多年,我便不与你说些虚的了.你虽保住了性命,可终究是带罪之身,又没了手下,以后定是没出路的,如今大厦将倾,你有什么想法?”
    陈德心中一动,反问道:“自然是随波逐流,还能有什么想法?”
    “那你便出去罢。”
    听闻此言,陈德反倒不挪步了,诚恳道:“好兄弟,非是为兄瞒你,只是捡回一条命来已是不易,如何还有那么多想法?若是你有话,不妨直言,眼下大家都在各自谋退路呢。”
    “那里还有没有能用的船?”
    “有几艘,但不堪用了,可是要运什么东西?”
    “运投名状。”那将领拉着陈德附耳以告,“司徒打算用战象决战了。”
    陈德心头一惊,战象,是安南军的终极力量,用到战象,就意味着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取胜的手段了。
    可是战象就真的管用吗?
    看着眼前人的神态,显然他们自己都是没信心的。
    “不顶用的。”似是猜出了陈德的心思,他只道,“明人又不傻,莫说昔年宋人用刀斧都能破了象阵,就说几年前明军征云南的时候,大元的梁王就没有象阵吗?”
    陈德缓缓颔首,是这个道理不假。
    “所以你想干什么?”
    “你派个表面不相干的人做逃兵,把消息送过去,我给战象下药眼下逃兵这么多,不会有人能想到什么的。”
    对方这句话倒是真的,现在安南军中,别说民夫、辅兵,就是正经的战兵,以及军中的将佐,都有开小差逃跑的。
    没办法,谁都晓得眼下已经是最后时刻了,要是不想战死或者被明军俘虏,眼下溜之大吉是最好的。
    毕竟大明无论是直接将这片土地纳入统治,还是说重新扶持一个宗室当安南国王,都不会追究他们逃跑的罪责.唯一有可能对明军有点困扰的战象也被解决了,而有了这份功劳,他们就足以在接下来新的统治者哪里领赏了,加官进爵绝对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千金买骨”的道理,在哪里都是通用的,大明绝对乐于见到主动投降的安南人,而不愿意见到死硬顽抗到底的安南人。
    陈德思考片刻,他本来就有另谋出路的意思,只是苦于没有筹码,再加上对方以机密相告,如果自己不答应,那么恐怕都走不出这个营地.毕竟对方不可能傻到平安放自己离开,让自己去找胡元澄告密的。
    因此,权衡利弊以后,陈德重重地点了点头。
    当天夜里,有一艘小船悄然溜出了水寨,向着江北而去,而搞笑的是,跟他做出同样动作的,绝不止这么一艘.
    很快,这份相当重要的情报就被送到了李文忠的案头。
    “诸位怎么看?有可能是安南人的苦肉计吗?”
    李文忠看着帐内的明军高级将领们,问道。
    “不太可能,这么做也骗不到我们。”沐英很笃定,“对付战象,本来这次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算没有这条情报,也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毕竟我军的火器,也早已今非昔比了。”
    韩观和顾成也是同样的态度,随着富良江上安南水师的覆灭,其实现在情况已经很明显了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二十万明军大举过江,继而摧毁胡氏统治下的安南。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安南军有雄关险川,但在明军这等天下第一强军面前,也不过是能够造成些许阻碍罢了。
    现在高级将领们关心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在渡江的过程中分到最大的一份战功。
    毕竟,无论是哪个武夫都想早早封侯,没有谁想当那难封的李广。
    但其实这次渡江谁打主攻,大家心里也都有数,肯定是韩观。
    因为攻下鸡翎关,韩观的部下流血牺牲最多,但总攻的功劳却是顾成的贵州兵,所以这次总不好再让顾成去打主攻了,而沐英的云南兵已经有了先破关的功劳,并且有力地进行了侧翼迂回,再加上人数少是偏师,多半也承担不了主攻的责任。
    王弼等京中派来的宿将就不用多说了,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让幼军处于恰当的位置,手下也没多少兵,更不会跟这些距离封侯还差临门一脚的后辈抢功劳。
    而这次李文忠召集众人来,也确实不是为了这条情报。
    果不其然,很快李文忠就宣布了渡江的作战计划,韩观主攻,沐英和顾成在侧翼,炮兵最后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