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蒸汽船出海?妾身愿意助大人一臂之力!
作者:小辰辰辰   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最新章节     
    “出海?”
    当听到蓝昭的想法后,公输盘和墨楠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同样的错愕的表情。
    毕竟不管是河南还是山东,都是属于江北地区。
    自古以来,北人骑马,南人乘舟。
    虽说不能一棒子全部打死,但整体而言,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端午节期间,某林省的龙舟队,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北人不善水战的谣言。
    以一敌三,战绩可查。
    他们虽然不能成为第一,但却可以决定谁能成为第一……
    但长江和大海比起来,不过是一条小溪而已。
    出海,和过江,虽然都是乘船,但想要完成这两件事情的难度,绝对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公输盘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的问道。
    “大人,您说的……可是出海?”
    朱元璋已经明令禁海,虽然蓝昭用船将瞿能他们几十万大军送到了倭国,但纵观大明,大规模出海的也仅此一例而已。
    可倭国虽然孤悬在海上,但距离朝鲜却并不算远。
    若是从朝鲜出兵的话,顺风顺水,不遇到什么极端天气的话,一个时辰,便足够从朝鲜杀到倭国。
    但就这么简单的条件,却依旧让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成功登陆过倭国。
    蒙元倒是做到了,但第一次,因为准备不充分,主将中箭,无奈撤退。
    第二次,忽必烈调集十四万大军,并且成功登陆了倭国,但却遇到了极端天气——台风。
    未曾和倭国交手,就因为台风而损失了一大半兵马,士气也因此衰落不少,诸将先行撤退,残余元军被杀或被俘,此后忽必烈屡次筹划第三次东征,然而终究没有实现。
    可惜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作为一个后世来人,蓝昭很清楚,台风形成的原因,以及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一般而言,六月到十月份,是倭国台风多发季节。
    而这期间,偏生也是最好的出兵时间。
    忽必烈不清楚这个,所以他第二次调集了十几万大军的平了倭国的行动,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凡他能提前三个月,或者是延迟三个月,遇到台风的可能都会降低很多很多。
    所以,蓝昭安全的将瞿能他们,连同几十万大军,全部送到了倭国国土上。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大明军队,可是全盛状态。
    正面交手,身高体型都不占优势的倭国大军,如何能够是大明军队的对手?
    尤其是,大明军队,竟然还特么占据了绝对的人数优势……
    所以,瞿能他们已经拿下了京都,而小后松天皇,直接被足利义满带着逃到了更北边的地方。
    这一次,他们心心念念的神风,并没有庇佑他们。
    这一切,都在蓝昭的预料之中。
    现在,蒸汽机问世了,区区倭国,自然已经无法满足蓝昭的野心。
    大明的天下,日月永远高悬于天空!
    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岂能由异族创建?
    当初约翰牛能够创建日不落帝国,靠的就是蒸汽机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
    如今,蓝昭提前了三百多年,将蒸汽机搞出来,紧接着,蓝昭必定会提前在大明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只要能够将江北地区的生产力提升上去,到时候,就算蓝昭什么都不做,就足以让江南地区的百姓主动的北上来归顺。
    朱棣他们拦,会失去民心。
    不拦,会失去百姓!
    这是两杯毒药,不管朱棣他们将来如何选择,结果只会是死的快慢而已。
    只不过这件事情,蓝昭当下还不能明说。
    面对公输盘的疑惑,蓝昭轻喝道。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大明百姓总人口有好几千万,以当下大明国内种植的粮食作物,一旦人口再增加一些,必定会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
    “我相信,在世界外围,必定会有更加高产的农作物,只有找到这种东西,才有机会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蓝昭话音落下,墨楠语气中,多了一抹别的意思。
    “大人,你是否可以确定,在大明外面,有高产的粮食作物吗?”
    蓝昭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本官确定,在外面,确实有高产的作物,不说别的,安南就有一种稻子,可以一年三熟,虽然口感上,要比大明的水稻差一些,但重在一年三熟,但问题是,这水稻必须在江南的南部才可以种植这种水稻。”
    “但本官相信,天佑华夏,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可以适合在江北生长的高产农作物!”
    作为穿越党,蓝昭自然清楚,这世上是存在这种农作物的。
    土豆,玉米,红薯,这都是可以在江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
    尤其是玉米,是完全可以和小麦交替种植的农作物,并且在产量上,也要比小麦高一些。
    当然,在民国时期,甚至之前的清朝,玉米的产量其实也不算高。
    一方面是因为种植技术不成熟,缺乏科学的肥料和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同时,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有资料显示,在清代某些地区,如瑷珲地区,玉米的亩产约为30公斤左右。此外,还有资料提到,在民国时期,玉米的产量约为每亩一百八十多斤。
    但这些问题,对于蓝昭而言,并不是问题。
    他虽然不是农学院的,但他家里是农村的,父母怎么种植玉米的,他还是很清楚的。
    而且,现在他是有肥料厂的!
    有了肥料,又有科学种植玉米的理论知识,纵然不能让玉米达到后世那种轻松的亩产千斤的水准,甚至是一千六百斤的地步,但亩产个七八百斤应该没多大的问题。
    别小看七八百斤。
    在这个时代,小麦亩产不过二三百斤,能够达到四百斤,就是高产了。
    而用了肥料后,亩产提升到五百斤以上,问题不大。
    到时候,冬天种植小麦,收过小麦之后,再种植玉米,那就相当于,粮食每亩年产量,可以提升三倍!
    这样的产量,只要能够维持十年时间,就足以让大明应付好几次大型的天灾!
    纵然回头小冰河时代降临,大明的粮草也足够用!
    看着双眼放光,充满了自信的蓝昭,墨楠弯腰恭敬的行了一礼。
    “大人一心为天下百姓着想,妾身钦佩,蒸汽机驱动的船只,妾身愿意倾尽全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