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归来
作者:黯淡星L   我,刘辩,三兴汉室最新章节     
    “小人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天……”
    “汝所言者,究竟是哪一天?”
    “八九年前的一天……”
    赵岐年纪大了,却不是老年痴呆。
    被打断了腿,印象深刻,但具体哪一天,什么时节,甚至哪一年都不记得了,当他愚蠢可欺吗?
    换做一般的无赖,赵岐会毫不犹豫命人打几杖再将人赶出去。可看着来人衣不蔽体的模样……他已然了解此人根本就是活不下去了,来他这里拼死求个活路。
    “你所言含糊其辞,连哪年哪月都说不清楚,如何告人?我见你年老体衰,甚是不易,今日便不治你诬告反坐之罪,自去吧!”
    未加处罚地将人赶走后,赵岐叹息说:“可恨,可怜,可叹。”
    赵岐的音量并不小,可在他身边的索湛听到感慨后却是止不住的羞愧。
    索湛正是曾为胡轸引路的那位,赵岐上任后他得受征辟为主簿。之所以羞愧,是因为他清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土地兼并,借着太守空缺的这些年吞并寻常百姓的土地这件事,他所在的索氏也干了。
    “君如何看待此事?”赵岐问索湛道。
    索湛的反应很快,马上回答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若是此人有些产业在身,想必是不敢冒此风险的。”
    赵岐则道:“汝知道这样的道理,但有些人却假装不知啊!”
    索湛听罢一时语塞。
    赵岐则继续说:“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暴秦用商鞅之法,所造成的后果也不过如此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哪怕经历了光武中兴,在汉室,秦依旧是暴秦,需要声讨的。赵岐将敦煌的土地兼并情况与秦对比,其中深意值得深思。
    说罢,赵岐不待索湛答话,便吩咐道:“此间无事,你先去忙吧!”
    “是,府君。”
    索湛哪里不明白,赵岐今日这案子和审案后的话,都是专门说给他听的。
    现在这人说不清楚年月是诬告,但若是他日此人记起了年月呢?
    索湛寻了一个空隙,将此间事传给他的族侄索韶。
    索韶的辈分比他低,但年纪却比他高,还曾担任过西域长史。索韶的父亲索德曾在桓帝延熹元被拜为东平太守,在族中最有话语权。
    索湛是倾向于向赵岐示好的,即便为此要付出些田亩。
    某种意义上来说,兼并也是一种内卷,土地就在那里,天知道新太守什么时候才会上任,你不取自然有别人去取,这是失去顶层权力约束后难以避免的情况。
    太守不在的那些年,别的大姓干得,索氏自然也干得。不然自家实力被别的大族超过了,岂非自甘落于人后?
    今天你宋氏兼并了一百亩,明天他曹氏兼并了一百五十亩,后天我索氏就敢兼并两百亩。互相竞争之下,敦煌的人口田亩就那么多,很快田亩就几乎成了大族专属。
    而今朝廷派了太守来,还是名传四海的党人,说一千道一万,大族们在兼并土地一事上终究做的太过分了。
    敦煌人还是认同汉室的,在消息隔绝的这些年,不乏有早年为官者在汉家朝堂之上活跃,刘辩的尚书仆射盖勋就出身敦煌。
    当然,这种妥协的前提是赵岐足够强硬,想要处理失去敦煌太守这些年的田亩乱账。否则,谁会嫌弃名下的田亩多呢?大不了多买些奴仆、多雇些佃户。
    赵岐足够强硬吗?
    当然是有的,作为老党人,旁的不说,气节是绝对是不可能丢弃的,这是党人们一直坚守的东西。
    所以在索湛看来,只要赵岐的要求不过分,吐出来的田亩数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未尝不可妥协。
    与之对应的,敦煌郡三年一个的孝廉名额自然是要争取的,但难度颇大。若是孝廉不可得,族中子弟能够得赵岐举荐,获得专门分配给凉州的额外公府属吏的名额,同样是可以接受的。
    于此同时,同样的消息在敦煌各个大族之间流传,不同人的反应不一而足。
    有人警醒于隔壁酒泉郡的黄氏被灭,有人贪图眼前握在手中的田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敦煌西南的阳关,来了一队人马。
    身上脸上风尘仆仆,俱是久经风沙之色。
    守着关隘的士卒们见很早就注意到了来人携带的刀兵弓箭,已然关闭了阳关的大门,严阵以待。
    但关外的人马却不害怕这些,其中为首的那人看到了朝思暮想的关隘,一时之间竟忍不住痛哭起来。
    “我麋芳,终于活着回来了。”
    很快队伍中出了一人来到阳关之下,交出了用以通行的传,得到驻守阳关的阳关都尉下属阳关候官的再三检查后,麋芳一行才终于得以入关。
    昔日白白嫩嫩、并未受过多少苦楚的麋芳,不过大半年的时间,却已经与出发时截然不同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他脸上多出的一块刀疤了。恐怕就算他的兄长麋竺亲来,也得愣上一下。
    麋芳不是简单的商人,是有官方背景、皇帝背书的。当他拿出钱财来,只有官吏戍卒居住的阳关之内很快就飘起了肉香。
    麋芳大约是憋得久了,拉着阳关候官就诉说起了此行的苦楚。
    “这西域啊,真不是人去的地方,太乱了……”
    “看到我这脸上的伤疤了吗,乃是西域一个小国,贪图我贩卖丝绸所得的钱财,在我返程时伪装成盗贼劫掠。”
    “领头的那个,当初我带着丝绸路过时,他同他饮过酒,后来离别时他还送我出城十里……若非亲眼见到了他的尸首,我根本无法相信是他。”
    “化外蛮夷、无知野人!他要是缺钱财,与我说一声,顾念着往日的情谊,我麋芳岂是小气之人?”
    阳关候官根本插不上话,但他却丝毫不恼。
    只不时的应和两句“是!”、“对啊!”以示他正在认真听。
    至于他的心思,已经全然放在了麋芳送他的财货之上。
    有一点麋芳说得对,他是真大方啊!
    不说那些化外蛮夷,对于麋芳带着的财货,他都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