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章 板仓弥久
作者:掠过树梢的熊   长夜谍影最新章节     
    云水庵梶原千春的案件实情,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的。
    从本部临时借调过来的行动人员,对他们当初要抓捕的目标一无所知。
    即便是顾清江这样的小头目,也不知道梶原千春的身份,至于老尼姑和松井直辉的关系,更是严格保密。
    对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的,就仅限于方如今、张鑫华、王韦忠以及赵伯钧四个人。
    方如今觉得整个案子已经到了快要收尾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恒静的审讯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了,便决定开始起草结案报告。
    这天夜里,远在上海的特高课秘密总部,一辆沉稳的黑色轿车穿过夜幕,缓缓驶来。
    车轮轻碾过石子路,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在静谧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轿车在门口轻轻停下,车门“咔嚓”一声轻响,缓缓打开,一名中年男子从车内走了出来。
    此人名叫板仓弥久,是特高课的高级顾问。
    板仓弥久一下车,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刻板与严谨。
    他身材中等,但身姿笔直如松,仿佛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不容有丝毫松懈。
    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分毫不乱,每一根发丝都仿佛经过精心的打理,服服帖帖地趴在头皮上。
    那张带着金属边框眼镜的脸庞,线条分明,目光深邃而锐利,透出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的西装总是笔挺,领带打得整整齐齐,就连西装口袋的手帕也折叠得方方正正,恰似他的人生信条:严谨到每一个细节,不容有失。
    他刚刚从北平参加完一场秘密会议,原本打算在北平多留几日,与当地情报机构和人员进行深度交流。
    然而,松井直辉的一封急电打乱了他的计划,召他即刻返回上海。
    尽管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但板仓弥久的脸上依旧保持着惯有的冷静和沉稳。
    他伸出手,从车座上拿起一个质地精良的皮箱,手指在皮箱上轻轻摩挲,随手关上车门,皮鞋在石板路上踏出有力的步伐,迅速迈上了台阶,走向大门。
    昏黄的灯光照在他的脸上,映出深邃的眼眸。
    这个时间,大楼里还有人在加班。
    其实,对于这个潜伏在上海滩最大的日方情报机构,中方也不是不知道,但上海这种地方鱼龙混杂,国际国内各种势力相互交织,如果没有一个十分站得住脚的理由,这个地方也是不能轻易动的。
    而造成这一切的,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淞沪会战爆发之前,这座城市的关税就占据了民国总关税的1\/2。
    能有如此之高的经济成就并不奇怪,这里位在长江出海口,仿佛天生为贸易而生,因此成为了清末最早的五个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其内各国租界林立,列强们在这里投资、竞争、博弈,使得上海成为了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
    上海的制造业在当时也是全国领先地位,得益于洋务运动,轻重工业都有涉及。
    对于从清末到北洋时期再到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各派势力来说,上海只是一个创收的来源地,一个可以买到洋枪洋炮的大商场和“冒险家”们的乐园。
    而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来说,上海的地位非同小可。
    从上海沿长江上溯大约360公里,就是南京。
    如果来自海上的侵略势力控制了上海,沿长江上溯西进的话,则南京旦夕可至。
    上海的地位如此重要,按理说绝对应该是中国的重点防御地区之一,但在30年代中后期,实际情况却是刚好完全相反。
    洋人舰队和部队可以进进出出,反倒是理论上掌握有主权的民国,却不能在市区部署一兵一卒。
    “一·二八”之后,日军在军事上并没有占到很大便宜,但在事后签订的停战协定中却取得了很大好处。
    停战协定的第二条规定:“国军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之前,留驻其现在地位。”
    在第二条的附件中为这个“现在地位”明确规定了范围。
    “由安亭镇正南苏州河岸之一点起,向北沿安亭镇东最近小浜之西岸至望仙桥,由此北过小浜至沙头东四基罗米突和淞沪警备司令部所属的保安总团2个团的兵力。
    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几千名只配备有轻武器的保安队、警察用于维持治安大概还凑合,指望担负起真正意义的防务显然绝无可能。
    事情的糟糕之处还远不止如此。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长江的入海口,强有力的对海防御对于上海的安全有什么样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
    3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的海防建设却约等于0。
    从地图上看,上海和淞沪地区背靠江苏、浙江两省,面临东海,形成了一道被长江口和杭州湾夹在中间的凸形海岸线。
    自北向南,从江苏太仓到宝山县境内的小川沙的这一段长江岸线,是上海对海防御的左翼。
    从宝山狮子林到吴淞口和白龙港,正对着长江口的南岸,居于上海对海防御的中间地带。
    从白龙港经金山卫再到浙江的乍浦,为上海对海防御的右翼。
    连接这左中右三翼的海岸、江岸线总长度约350公里。
    其中乍浦、金山卫、白龙港、吴淞口、川沙口、浏河口等处的地形都相当适合海上来犯之敌登陆和战役展开。
    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国军没有任何可能在海上阻止日军的登陆企图。
    一旦中日两军在上海地区爆发战事,日军必然会凭借其压倒优势的海军为其提供的机动性在他们喜欢的任何地点实施登陆。
    对此,中国唯一的对策大概就是在这些关键地段构筑大量坚固工事与岸防炮台,来拖延日军的登陆,为主力投入反击作战争取时间。
    然而在这些对上海的安危极为重要的方位地段,中国却不能构筑任何形式的防御工事体系,甚至连小规模的步兵的观察哨位都没有。
    至于位于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吴淞要塞区,尤其是吴淞狮子林炮台,在“一二八”就已经遭到日军的破坏。
    后来虽然有重新整修的打算,但因客观条件限制直到现在仍未动工。
    与防御极为薄弱的中国方面相比,日本在上海反而有齐全完备的军事设施和相当规模的兵力。
    此时,日军在上海部署有海军第3舰队指挥下的上海特别陆战队约2500人。
    日军的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部设在北四川路终点与东江湾路之间。
    这是一座钢筋水泥建筑,高大坚固,集兵营、炮兵阵地、观察所和军火库于一体,成为日军在沪防御体系的一个中心要塞。
    以这个司令部为核心,日军在整个上海地区辐射出80余处据点和军事设施。
    这些据点和军事设施广泛分布于虹口、杨树浦、沪西和浦东地区,构成了一个完备、坚固的防御体系。
    除了几千名海军陆战队以外,日本海军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上的兵力也同样不容小视。
    日本驻华海军舰艇统一编成第3舰队。
    由于中国海军实力薄弱,日军并不需要在中国境内部署较大较强的主力舰艇。
    以日俄战争时期的老式装甲巡洋舰“出云”号为旗舰的第3舰队所属的舰艇大多是些老旧的非主力舰和适合在长江内巡航的浅水炮舰。
    当时在长江上活动的日军舰艇主要是其第11战队所属的12艘内河炮舰。
    可悲的是,就是这些并不能算很强大的舰艇,却可以沿着长江航道从上海到宜昌到重庆,自由往来通行无阻。
    基于以上日军强大的军力支撑等种种原因,特高课总部在上海的活动几乎是处于一种半公开的状态。
    而特务处上海区看似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外勤站,但这些年的工作成效却与其规模和实力不符。
    板仓弥久一路快行,不时有相熟的工作人员点头打着招呼,他也是微笑着回礼。
    回到上海,还是他熟悉的工作节奏,这里要比北平的节奏快了不少。
    板仓弥久没有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而是转身径直走向松井直辉的房门。
    他轻轻敲响了那扇紧闭的门,门后很快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门被猛然拉开,松井直辉焦虑的面孔出现在门缝间。
    “课长阁下!”
    板仓弥久踏入办公室,一股浓郁的烟草味扑面而来。
    屋内昏暗,仅有的几盏灯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松井直辉的脸色阴沉,眉头紧锁,显然正被某个难题所困扰。
    板仓弥久将手中的皮箱放在一旁,开口问道:“我接到您的电报就赶回来了,出了什么事?”
    “你来了。”松井直辉的声音略显沙哑,他挥了挥手,示意板仓弥久坐下,“我正想找你。”
    板仓弥久将手中的皮箱放在一旁,开口问道:“接到您的电报就赶回来了,出了什么事?”
    他看到后者的眼神中闪烁着不安和迷茫,这是板仓弥久从未见过的。
    在他的印象中,松井直辉一直是一个冷静、果断的人,但现在,他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们遇到了大麻烦。”松井直辉终于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无力,“千春在南京泄露了行踪,被中国人咬住了。虽然曾经脱离了危险,但此刻怕是落入了中国人的手中。”
    板仓弥久心中一惊,梶原千春?那可是松井直辉最得意的女弟子,他已经有七八年没有见到她了。
    这些年里,每当提及她的名字,松井直辉总是含糊其辞,显然不愿意多透露她的信息。
    这种刻意的隐瞒,反而让板仓弥久对这位神秘的女弟子充满了好奇。
    现在,听到梶原千春出事的消息,松井直辉显然已经无法保持平日的冷静。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甚至有些手足无措,这在板仓弥久的记忆中是从未有过的。
    松井直辉一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能泰然处之,但现在,他的女弟子出事显然让他乱了方寸。
    “最新的消息有传过来吗?”板仓弥久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消息倒是有一些,但只是推测,尚未进行证实。”松井直辉叹了口气说道,“目前联系不上她,我怀疑她可能已经落入敌人手中。”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力和挫败感。
    “课长,我们现在必须尽快行动,查明真相,营救千春。”板仓弥久果断地说,他知道这个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稳住大局。
    松井课长这么急把他叫回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松井直辉点了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感激。
    在这个关键时刻,板仓弥久的冷静和决断无疑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两人相视一眼,松井直辉道:“板仓君,千春也算是你看着长大的,这件事就拜托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