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3演练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隆万盛世最新章节     
    第974章1063演练
    “这就是那批新造的鸟船?”
    此时,俞大猷带着水师一众将官,站在一条约摸三十米长的三桅大帆船旁。
    相比俞大猷喜欢高大的大福船,鸟船船舷明显低矮许多。
    另外,因为这批鸟船为了适合远航,船体比传统船体长了十来米,所以整体也有些许改变,那就是借鉴蜈蚣船,为这批鸟船增加了四只船桨。
    原来的鸟船是四桨一橹,所以在机动性上不如有二十只船桨的蜈蚣船。
    而这批大鸟船则已经是八桨一橹,至少保持了鸟船原有的机动性不下降。
    而更大的改变还是在船舷上,面向码头一侧的船舷,出现了十个窗口,那应该就是炮窗了。
    “炮送来了吗?”
    俞大猷饶有兴趣走到跳板前,边走边问道。
    很快上了甲板,邓子龙才站在俞大猷身侧小声说道:“火炮送来了一批,数量少了二十门,不过我让他们从其他船上调了一些过来,这十条鸟船全部都装载了好,一门不少。”
    俞大猷在甲板上前后望了望,标准的明军战船配置,那就是只要船体能够承受,那就会在船头和船尾安装大型火炮。
    而脚下的鸟船上,船体前后各有一门炮身细长的红夷大炮。
    这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在大明使用的诸多火器中还算非常好辨认,太显眼了。
    而在体里,挨着炮窗,还整体的摆放着二十门发。
    发是明朝仿制并改进的西式火炮的一种,一般为铜制,所以也被叫做铜发,是正德年间大明获得佛朗机火炮技术以后改进而来,最初被命名为佛朗机大铜铳。
    实际上,佛朗机并不是炮的型号,而是表示来源,系佛郎机人技术制造。
    而正德年间,大明获得的佛朗机火炮技术不止有后装佛朗机炮,还有这种前装发。
    因为发是一种前装炮,和佛朗机炮不同是,不使用子炮进行快速装填,为了便于区分,所以才把佛朗机大铜铳直接改名为发。
    其实发可以看做是早期的红夷大炮,只不过此时在欧洲,发这种早期鹰炮已经被淘汰。
    虽然射速慢了许多,但是发因为是全封闭,所以射程更远,已经很接近红夷大炮的原理。
    唯一不同的是,红夷大炮通体更加平滑修长,而发在炮身中间的药室比较粗大,可以装入更多的火药,炮管也红夷大炮短上一些,但也比明军原有火器长不少。
    相应的,因为火药更多,所以发发射是的震动也不小,以前大明战船上,也只有大福船能在船头船尾安装发,根本没法在船身上安装。
    实际上,在见识到西式战船战法的威力后,明朝这边水师将官和工匠也在想办法解决船身布置大炮的问题。
    可是大明造船技术和西方造船术明显不同,大明制造的战船并不能简单的把火炮搬到船身上使用。
    因为在火炮齐射时,巨大的震动会对船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所以现在大明战船能在侧舷布置的火器,只有佛朗机炮。
    但佛朗机炮糟糕的射程,自然是无法满足水师战术需要的。
    而在这条鸟船的船身里,却摆放了二十门发,就不得不让俞大猷惊叹了。
    和以前看到的发明显不同的时,眼前的发被放置在一个木筏上,而不是直接固定在船体。
    俞大猷敏锐的意识到,发下面的木筏,或许是解决船身放炮的关键。
    指着发下面的木筏,俞大猷开口问道:“这是何物,有什么用?”
    邓子龙马上笑道:“此木筏就是解决发炮时船体震动难题的。”
    说着,邓子龙带着俞大猷走过去,指着发和木筏说道:“发至于木筏之上,用绳索连接在船舷而不是甲板上。
    彼一发出去,势必倒回,现有木筏上绳索牵制,再有发上绳索,若还不能坐绝,木筏后面还有糯木,上有软座可抵刚猛,有大缆可制余威。
    发射出去的后退之力,通过两道绳索和最后的软座,就可以基本抵消,而力是作用在船舷上,此处也有加固,可承受多次开炮。”
    俞大猷弯腰仔细观察了发和木筏与船舷连接的伸缩,也看到木筏后面的软木,这才点点头。
    “有没有效,出海后一试便知。”
    这次出海,其实并没有什么任务,主要就是测试这种鸟船开炮的威力,到底能不能做到他希望的那般。
    “若是此番可行,将发换成红夷大炮,又如何?”
    俞大猷重新站直身体,想想又问道。
    “红夷大炮更长,装填更占空间。”
    邓子龙比划了下长度后,才继续说道:“如果鸟船换上红夷大炮的话,所载火器怕是要减半。
    现在鸟船船头船尾各置红夷大炮一门,船身布置发二十门,全船共二十二门。
    若是全部换装红夷大炮,船身怕只能放下八到十门炮,多了怕是摆不开,装填困难。”
    因为是前装炮,所以装填时火炮是要拖回船体内进行装填,而不是放在跑位上进行。
    所以一但开始装填,十门火炮拉进船体,还要腾出空间给炮手,船舱就显得狭窄拥挤。
    这时期的炮船讲究的不止是炮击精度,更是装填速度,还有很重要的射程。
    什么发射速度快的佛朗机炮会被放弃,只是在船甲板上放置几门,用来阻挡敌人登船使用,可不就是因为射程太近,直接被加农炮,或者说这个时期的红夷大炮给取代了。
    当然,这次改装的鸟船全船只装载二十多门火炮,相比此时西式战舰那是真的没法比,也只是接近此时在东亚海面上活动的西式武装商船一个级别。
    这些武装商船搭载的火炮,也就是二三十门,而西方标准战船上,标配都在五十门以上,甚至出现载炮百门,三四层甲板的盖伦船。
    而在十余年后,欧洲出现的大型盖伦船,更是风帆时代的最巅峰杰作,排水量高达两千吨,几乎是明军这种鸟船的十倍,船体七层甲板,搭载各式火炮上百门。
    可以想象,七八十门火炮向一个方向同时开火,这种战舰的齐射威力有多大。
    当然,西式战船上搭载的火炮并非一种型号,往往是四五种火炮,所以侧舷齐射也并非是一个方向所有火炮一起开火。
    盖伦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是军舰,包括战列舰的设计标准。
    其中,对适航性与火力的要求是压倒一切的条件,以便在战斗时抢占有利阵位,发挥优势火力。
    几十年后,也就是17世纪,英荷战争中的主力帆舰均为清一色的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的盖伦船,多艘这样的舰只排成一个长列以发挥两舷的火力优势,这也是“战列舰”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通知下去,补给完成,船队马上出海,目标北港。”
    俞大猷下令道。
    停在码头上看船肯定是不行的,得拉出去在海上进行一番测试,让十艘鸟船进行数轮炮击测试,以确定可行性。
    “遵令。”
    邓子龙立马躬身道。
    随即他就扭头,对着身后的将官下令,让他们督促水兵尽快完成补给的搬运。
    随着所有物资搬运到船上,一阵炮响,百余条战船缆绳被揭开,随着船桨划动,一条接一条的战船驶离码头,向着杭州湾驶去。
    出了杭州湾,船队立即南下,向着东番岛北面的北港前进。
    “满帆,试试这船的速度。”
    这次,俞大猷并没有回到他钟爱的座船,大福船上,而是直接呆在鸟船上,他要亲眼看看这种新式鸟船的速度,看看十余门火炮发射时的威力。
    随着硬帆挂起,鸟船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超过了周围其他战船。
    “不错,速度还是这么快。”
    虽然没有速度表,可是常年呆在海上,对船速有着非常强的敏感,俞大猷还是感觉到这船的速度丝毫不比过去那种十来米长的鸟船慢多少。
    随着进入航道,船撸轻摇,整条船向左侧略微切斜,完美进行一次右转弯,航向已经对准了北港的大致位置。
    南洋水师现在开发东番岛还处于初级阶段,打的旗号也是剿倭,不过却在东番岛北面找到适合良港建立了北港,又在南部建造了新港。
    环岛航行时发现林凤海盗集团巢穴,一番围剿过后,发现此处也是一个优良的海港,于是在魍港也建立了一个基地。
    魍港位于东番岛东南部,接近东番岛中间位置,三个军港的建立,倒是完美了。
    只是可惜,东番岛东面多山,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建立军营,否则四面都有军港,建立营寨,整个东番岛的防御也就完善起来了。
    虽然如此,但东面的山地其实也是有利于防御,至少不适合其他船队靠岸,大规模人员登陆。
    水师只要定时派出船队绕岛巡逻,东番岛的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借助早年上过东番岛的闽人的帮助,南海水师登上东番岛并没有遭遇到岛上土人的敌视,虽然相互之间还保持着戒备。
    反正,大明朝廷想要向这些土著收税,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貌似也不归他俞大猷管,他管的只是岛上那几个军营及周围的土地。
    以后迁移卫所过来之后,才会考虑要岛上土著臣服的事儿。
    不多时,是条鸟船已经脱离船队,俞大猷借助千里镜看到右前方一个小礁盘露在海面上,当即有了想法。
    叫来邓子龙,给他指出远处几里外小礁盘的位置,下令道:“十条鸟船围着那个礁石给我打炮,我要看看效果。”
    其实,俞大猷是见识过几十门火炮齐射的,不过那是陆战,远没有在战船上来的震撼。
    毕竟二三十门火炮一字排开,要拉出多宽的距离。
    可是在一条狭窄的战船上,就可以布置如此之多的火炮,视觉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邓子龙马上让旗手向前后鸟船发出其余,让他们调整航向,快速向着小礁盘靠过去。
    此时大明铸造的红夷大炮,最大射程在两里左右,射程越远,命中率自然越低。
    而发的有效射程则更短一些,只有一里地。
    这次主要是看侧舷齐射的威力,自然要选择发开火,所以船队只能降低速度缓缓靠近礁盘。
    围绕小礁盘连续航线数圈,水师船队的主力已经赶到左近,邓子龙过来禀报道:“提督大人,航线已经勘察妥当,四周并无暗礁,可以自由航行进行炮击。”
    过来的时候,鸟船是降低速度,唯恐附近海面之下有暗礁存在。
    几圈下来,已经确定周围都是安全水域,自然可以进行高速和慢速状态下的炮击演练。
    “开始吧。”
    先前邓子龙的指挥,俞大猷都没有出声,只是静静看着他下达命令,总算还让他满意,没有莽撞的让船队直接靠过去就开始炮击。
    其实,他在下达命令的时候就有意考校于他,如果冒冒失失的下令船队过去,他就会马上下令阻止。
    邓子龙这次算是经过了他的考验,以后可以让他独立带领船队出海了。
    很快,在旗手旗语的指挥下,十条鸟船呈半圆包围了小礁盘,而在船舱里,炮手紧张而快速的进行开炮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完成,随着邓子龙喊出发炮,以这条座船起头,十条鸟船渐次打出一轮炮击。
    “轰轰轰”
    一时间,海面上炮声震天,小礁盘周围荡起团团水花。
    此时船速并不快,先前已经降帆放慢了船速,所以这会儿命中率还算不错。
    虽然俞大猷从千里镜里看不到有炮弹砸在礁石上,但是左近数米范围内的水花清晰可见。
    若是大船,当有数发炮弹命中船体。
    鸟船依旧环绕礁盘航行,不多时,第二轮炮击准备工作完成。
    俞大猷估算了时间,在水师操典的时间内,这批炮手显然不是新人,而是从其他船上调来的熟练炮手。
    先前的炮击效果,其实俞大猷还算满意,只是可惜不是红夷大炮,而是发,相较射程还是短了点。
    不过刚才他已经看到狭窄的船舱里,二十门发摆放已是不易,自然不能要求太高。
    这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大明造船技术的限制,除非采用西方造船的方法。
    随着船速提高,命中率自然下降,当鸟船达到高速时,只剩下几发炮弹落在礁盘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