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神种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大宋吕宋省,汤洛府(今菲律宾马尼拉市)
    “怎么样?这个收成多不多啊!”吏员尚文手里拿着笔和本子,满脸笑容地向正在收获称重的农民大声问道。
    只见到那个老农民转过身来,他的脸上竟然满是泪水,声音颤抖着说道:“尚……尚书办!”
    “老柳,你怎么哭了呢?发生什么事了吗?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出来,不要哭呀!”尚文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搞得有些不知所措。
    “尚书办,老农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像今天这么高兴过啊!这些甘薯一共产出了超过百石啊,这一亩地就产出了百石啊!(按照明朝时期的计量标准,百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千斤)”老柳激动得大声喊道。
    “你,你说什么?多少石?一百石!每亩产量居然达到了百石!”听到老柳的话,尚文也不禁震惊了。
    要知道,即使是现在产量较高的小麦,每亩也不过产出四百斤左右而已。而这个甘薯竟然能够每亩产千斤,那以后我们大宋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短缺的问题了!这甘薯简直是神物啊!
    “不行,我必须现在去上奏朝廷!”尚文从惊讶中醒来,马上跑着回县衙门。
    汤洛府衙
    “大人,大人!”长史刘海一路呼喊着,气喘吁吁地跑进了房间。
    “何事如此慌张?竟然这般没有规矩!”知府吴贤正在埋头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被刘海咋咋呼呼的打断,不禁皱起眉头质问道。
    “大人,属下有天大的喜讯要向您禀报呀!”刘海难掩兴奋之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路小跑来到吴贤身旁。
    “哦?何喜之有?”吴贤停下手中事务,疑惑地看向刘海。
    “大人,那批甘薯的产量出来了,每亩竟然高达百石啊!”刘海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什么?百石!你所言当真?”吴贤闻言猛地站起身来,满脸不可置信地追问道,“此事可有确凿证据?”
    “大人,属下岂敢谎报?这是下面递上来的详细报告,请大人过目。”刘海双手将报告恭敬地递给吴贤。
    吴贤接过报告,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上逐渐浮现出惊喜的神色。
    “好啊!实在是太好了!有了此等神物,我大宋必定繁荣昌盛!我这就立刻上奏陛下!”吴贤兴奋地说道,仿佛已经看到了国家兴盛的美好未来。
    吴贤听闻红薯之事后,立刻修书一封送往临安。他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红薯的产量、口感和种植方法等重要信息,并极力推荐朝廷大规模推广这种神奇作物。他相信,如果能够广泛种植红薯,必能解决大宋粮食短缺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
    远在临安的赵晋鹏收到此信后大喜过望。他激动地说道:\&这是上天保佑我大宋啊!竟然让我们得到如此神物!快快,来人召集诸位大臣入宫议事。\& 宫廷内侍们闻令而动,迅速传达旨意,不一会儿工夫,朝中大臣们纷纷赶来。
    赵晋鹏看着满朝文武,神色庄重地将吴贤的奏折递给众人传阅。大臣们看完之后,脸上都露出惊喜之色。他们明白,这封奏折所带来的消息,或许将改变大宋的命运。于是,众人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纷纷表示应该尽快推广红薯种植。
    经过一番商议,赵晋鹏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红薯的推广工作。这个机构由农业专家、地方官员和农民代表组成,他们将深入各地,向百姓传授红薯的种植技术,确保红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种植。
    与此同时,朝廷还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对积极种植红薯的农户给予奖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官府还组织了一批农学书籍的编撰工作,将红薯的种植经验编纂成册,分发到各地,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农作物。
    之后在东宋朝廷的大力推动下,红薯很快在大宋境内普及开来。随着红薯的大量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人们对赵晋鹏的英明决策赞不绝口,称他为\&红薯之君\&,感谢他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祉。而吴贤也因其功绩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成为了备受尊敬的贤臣。从此,大宋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力日益强盛。
    “陛下,臣有个提议。”皇甫玉林站出来,语气沉稳地说道。
    “皇甫爱卿有何事?尽管说。”赵晋鹏面露喜色,高兴地回应道。
    “关于推广甘薯一事,是否应该禁止其传入大明境内呢?”皇甫玉林目光坚定,直截了当地发问。
    “这个……”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赵晋鹏有些发愣,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不禁陷入沉思,心中暗自琢磨着是否需要禁止甘薯的传入。
    “皇甫爱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赵晋鹏回过神来,转头问道。
    “陛下,依臣之见,目前可以先将此事保密,严格禁止甘薯流入北明。待我大宋全国范围内成功种植甘薯之后,再逐步放宽管控。如此一来,既能确保大宋的农业发展优势,又可避免甘薯外流引发的竞争压力。”皇甫玉林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晋鹏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嗯。所言甚是,那就按照你的建议去办吧。”
    得到皇帝的认可,皇甫玉林心中稍感宽慰。他深知这个决定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必须谨慎对待。于是,他暗下决心,定要全力以赴推动甘薯的推广工作,为大宋的繁荣做出贡献。
    皇甫玉林领命后,立即着手安排相关事宜。他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守,防止甘薯种子被偷运出境;另一方面,加派人手监管国内甘薯种植情况,确保甘薯的品质和产量。
    另外东宋朝廷还命令天机院,让他们培养甘薯,让他们看看可否再寻找办法进一步提高甘薯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