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宋明相通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公元1404年初,吕宋行省巡抚衙门
    在巡抚衙门里巡抚管宁正全神贯注地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政务,他眉头紧锁,神情严肃,似乎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千斤重担。
    忽然间,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长史刘子静神色惊慌地冲了进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惊恐和不安,仿佛遭遇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大人!大人!出大事了!\&刘子静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明显的恐惧。
    管宁抬起头,看着眼前惊慌失措的刘子静,眉头微微一皱,沉声道:\&何事如此慌张?你且慢慢道来。\&
    刘子静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声音仍有些发颤:\&大人,中原那边……伪、伪明竟然派使者来了!\&
    \&什么?伪明使者?\&管宁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猛地一惊,他蹭的一下站起身来,目光锐利地盯着刘子静,追问道,\&他们现在在何处?\&
    \&就在驿站之中等候,大人,我们该如何应对?\&刘子静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无助。
    管宁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谨慎处理。沉思片刻后,他果断地对刘子静说道:\&我即刻前去会见这位使者,你在此刻立即起草一封奏折,将此事详细禀报朝廷。\&
    \&遵命,大人!\&刘子静领命后,急忙转身离去,开始着手准备奏书之事。
    管宁独自留在堂内,心情愈发沉重。他暗自思忖着,大明为何会突然派遣使者前来?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意图和目的?这些问题如同迷雾一般萦绕在他心头,让他难以琢磨透彻。
    而此刻,身处驿站的大明使者正是此前的李宣。他肩负着朱棣所赋予的重任,来到吕宋,试图窥探一下宋国的虚实,探寻对方的态度。
    正思考着,门外一阵脚步声响起,由远及近,随后便是一阵轻微的敲门声。
    李宣听到声音后,缓缓站起身来,轻轻抚平身上的衣物褶皱,然后稳步走到门前,伸手握住门把手,轻轻一转,门开了。
    门外站着一个人,此人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深邃,身穿一袭华服,气质不凡。他见到李宣,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拱手说道:“在下吕宋巡抚管宁,听闻大明使者到来,便马上赶来,望使者勿怪啊!”
    李宣见对方如此客气,连忙回礼道:“啊,巡抚大人言重了,在下李宣,受永乐皇帝陛下之命出使贵国,能得大人亲自前来迎接,实在是荣幸之至。”
    “哈哈,使者说笑了,快快请进。”管宁一边说着,一边侧身让开门户,做了个请的手势。
    李宣也不推辞,迈步走进房间,管宁紧随其后。
    两人在屋内分宾主落座,管宁率先开口道:“不知贵国皇帝派贵使来此,所为何事?”
    李宣微微一笑,答道:“我皇派我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贵国的情况。听闻贵国是从我们中原迁徙而来,不知是否属实?”
    管宁点了点头,坦然道:“没错,我宋国确实是从中原而来。当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我的祖辈们为了逃避战火,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来到此地,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宋国。”
    ……
    双方相互试探地询问着,彼此都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仿佛每一句话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们试图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哪怕一丝一毫有用的信息。
    而就在这时,关于大明使者前来东宋的消息,历经数日之久终于送达朝廷。赵晋鹏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召集群臣共同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你们对此事有何看法?我们是否应当召见这位来自伪明的使者呢?”赵晋鹏目光扫视全场,神情严肃地向众人发问。
    “陛下,臣认为,既然我国对那伪明已经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了,不如索性直接接见那使者,看看这伪明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独孤佳伟跨步而出,拱手说道。
    “没错陛下,臣认为独孤大人所言甚是有理,我大宋无需再藏头露尾、躲躲藏藏,不妨召见那使者,如此一来,亦可正式向外界宣告我国之存在。”枢密副使苏捷紧随其后,附和道。
    “陛下,臣等附议!”其余众臣闻得此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那就……”赵晋鹏略作思索,正欲开口应允。
    “陛下,且慢!臣有话说。”就在此时,皇甫玉林挺身而出,高声喊道。
    “皇甫爱卿有何高见?不妨直言。”皇帝赵晋鹏眼神犀利地看着下方的皇甫玉林,似乎在等待着他的回答。
    只见皇甫玉林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微臣以为蓬莱岛的位置目前尚不宜公开。”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兵部尚书叶向利闻言,立即反驳道:“皇甫大人,您这是畏惧之心作祟吧!如今我大宋国力昌盛,威震四海,又何须惧怕区区一个蓬莱的位置被泄露出去?谁有胆量来犯我国疆土!”
    皇甫玉林毫不退缩,直面叶向利的质问,朗声道:“陛下,微臣并非胆怯,只是未雨绸缪而已。恳请陛下莫要过于自负,应当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啊!”
    赵晋鹏听闻此言,陷入了沉思之中。朝堂之上一时鸦雀无声,众人都屏息以待,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许久之后,赵晋鹏终于开口打破了沉默:“既然如此,那就先将那位使者带至夏宫(椰城,雅加达)吧。朕会在那里亲自召见他。”
    “微臣领旨!”群臣齐声应道,表示谨遵圣命。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公元 1404 年 5 月 1 日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当时,大宋皇帝赵晋鹏在宏伟壮丽的夏宫,隆重地接见了来自大明的使者。这次会面意义非凡,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三个时辰的深入会谈。
    根据《东宋史》的记载,大明的使者表现得十分无礼,甚至出言不逊。然而,武宗皇帝展现出了宽容大度的胸怀,并未与之计较。这段历史的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好奇其中的细节和背景。
    而另一边,《明史》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据其所述,宋帝对于大明的使者并不礼遇,不仅让使者站立回话,还口出对太宗的不敬之言。这样的描述似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引发人们对真实情况的思考。
    可以看出,尽管双方的史书对此事件的描述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场谈话的氛围并不是非常友好。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此之后,东宋竟然也派遣了自己的使者前往大明。这一举动背后的动机和意图成为了历史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或许,东宋派遣使者是为了缓和紧张局势,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亦或是出于其他政治、经济或战略考虑。无论如何,这个历史片段都充满了悬念和疑问,激发着后人不断去探究那段古老时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