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从官记(六)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高纳府
    “大人,你看这是对牧场建设的新方案。”女官叶雯拿着一个文书从门外走来。
    “好,给我看看吧!”杨秋放下手中的事情,接过文书看起来。
    “不错,牧场的规划不错,就按这个方案来吧。”杨秋看完方案认同的说道。
    “哦!对了,大人柳长史说他邀请了一个他的商人朋友,过几天就来,他希望大人您能见一见。”叶雯突然想到什么的向杨秋说道。
    “真的吗?那太好了!你去跟他说,只要那人来,我一定去!”杨秋高兴的说道。
    “好的大人!”叶雯点头回答道。
    “小雯你看,这是我对高纳府未来的规划。”杨秋拿着一份地图向叶雯说道。
    “你看,现在我们主城在永脉河(托伦河)旁边,我打算在向东扩建,将东北的这个山改成果园,在建个港口……”杨秋越说越兴奋,就好像她的规划已经实现了一样。
    叶雯看着眼前兴致勃勃的说着自己未来规划的杨秋,从心中希望她能成功,因为她从杨秋身上看到了有别于别的官员的品质,她的那种一心为百姓,敢拼,敢做的性格,真的很耀眼。
    几天后,杨秋在府衙接待了柳梧州请来的商人朋友。
    “大人,这位就是我说的那位朋友,他叫汪大谷,他希望给我府县投资。”柳梧州向杨秋介绍道。
    “你好,既然您是柳叔的朋友和柳叔年龄一般大,我也称呼你一声叔吧!”杨秋笑着说。
    “杨大人,你这样称呼我,老朽我可担待不起呀!”汪大谷说道。
    “没有事的,您既然是来我们府投资的,就是给我帮了大忙了,我理应这样称呼你。”杨秋继续说道。
    “好!既然杨知府你这样说了,老朽也不推辞了。”汪大谷也爽快的说道。
    “那,汪叔我们谈谈投资(古代是有投资这一说法的)的事情吧!”杨秋直入主题的说道。
    “行,知府大人,既然你如此爽快,我也不拐弯抹角了,老朽我有几艘船可以用来进行海上贸易,大人我来的时候也有所了解,你这里有建港口的条件,不如这样我\/我们一起建个港口,以后大人您有什么商品通过我的商船卖出去,大人你看怎么样?”汪大谷开口向杨秋说出自己的计划。
    杨秋听完汪大谷说的,认真的想起来,通过汪大谷的投资,不仅可以修建港口,而且还可以将高纳的商品售销出去,一举两得,但是这样以后很容易被他控制高纳的商业链。
    “但是这是高纳发展的一个机会,以后的事,以后在解决吧。”杨秋心里想着。
    “好,汪叔,我同意,我们一起建港口!”杨秋开口说道。
    “哈哈,我就知道杨大人您是个爽快的人,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汪大谷笑着说道。
    “合作愉快!”杨秋也微笑着说道。
    于是杨秋就代表高纳政府与汪大谷签订合约,由汪大谷和高纳政府合资共同修建一个港口,高纳政府并授于汪大谷对高纳商品出售的优先权,此条约有效期三年(港口建好后三年),双方应认真遵守。
    合约签订后,杨秋也是放下了心,这样高纳府就可以更加迅速的发展了。
    之后经过认真的探查,最后把修建港口的选址定在离高纳城12公里远的北望岛(今加登岛)附近。
    杨秋亲自去看了看,站在岸边,看着眼前的海口,开口说道:“这地方很不错,不仅离高纳城不是很远,而且水面也很广!”
    叶雯听到杨秋说的,也点头说道:“嗯,我觉得未来这里肯定会很繁荣!”
    “嗯,一定会!”杨秋坚定的说道。
    选址确定后,便是开始修建,但港口不是一时半会可以修好的,杨秋便先处理其它的事务了。
    关于修建港口以及和汪大谷合作的事情,杨秋也是报了上一级南蓬莱行省巡抚。
    你说为什么不是总督,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之前李应文改革就规定了巡抚管理一省行政,而总督只管治安,那你又问了为什么天竺只有总督。
    这就要说到文天祥时代确立的中央和边疆行省了,李应文继续延用了这个制度,天竺做为刚征服的地方,而且当地人口很多,只能作为边疆行省,这样有利于总督处理突发事情,而南蓬莱则是中央行省,就严格按照李应文的改革来,巡抚总管政务。
    因为南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而在李应文在推行地方改革的时候就把南部总管的职务给撤了,分别设立了东蓬莱行省、南蓬莱行省、新琼崖行省。
    而高纳府就归南蓬莱行省管理,所以杨秋才会上报给南蓬莱巡抚的,现任南蓬莱巡抚是杨秋的之前老师,因此对杨秋上报的事情也是表示同意,并额外给她拔了一些资金(果然有人就是好办事!)。
    杨秋收到资金后,很是高兴,她立刻将这些资金投入牧场的建设和牲畜的购买,只要牧场建起来,高纳府就可以有第一份收入了。
    就在杨秋这里风风火火的发展时,东宋朝廷却因为一份奏书开始了一场大讨论。
    这事还要从皇甫玉林同意与彭亨国贸易后,他将此事写成奏书上报给了朝廷,这份奏书直接送到了丞相李应文手里,李应文看了皇甫玉林的奏书后,他感觉这件事情有些棘手,毕竟关乎大宋是否会被中原的大明发现的事情,不得不慎重。
    于是他直接拿着奏书进了宫,他直接面奏皇帝赵文海,看看赵文海怎么说。
    赵文海看着皇甫玉林的奏书,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心中已经有了想法,赵文海其实对东宋多少年的躲藏很不满了,为什么我大宋要这样藏着,以前弱小就算,现在我大宋可是统领疆域不输那大明,虽然有人口有所不如,但我大宋的军队也不弱,特别对天竺的征服(现在是公元1384年)更是加剧了赵文海的信心。
    所以赵文海想趁此次机会向东宋的大臣们提出这个想法。
    于是东宋朝廷便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直到公元1386年上官饶超统一天竺后,才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