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新政(二)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东宋都城新临安皇宫
    “陛下这是李大人上报的内阁名单。”太监李冯向赵文海汇报着内阁名单。
    赵文海看了一眼,转身说道:“李应文的改革推行的怎么样了?”
    李冯低头回答道:“李大人的改革推行的较为顺利,只是……”
    “只是什么,说。”赵文海闭着眼,让李冯继续说。
    “就是苏大人有些抗拒。”李冯说道。
    “朕就知道苏利会反对,但是他老了,撑不了多久了”赵文海说道。
    李冯听着赵文海说,他自己没有再说什么,毕竟他知道皇帝不喜欢太监参与政事。
    第二天,早朝赵文海上来就向李应文问道:“李爱卿,官制改革的事情推行的怎么样了。”
    “回陛下,改革的事情基本进行的很顺利,只不过……”李应文向前,边汇报边看了看身边的苏利说道。
    “只不过什么,难道有人阻碍吗?”赵文海问道。
    “那倒不是,只不过有些官员在调职时,向臣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没有陛下的下旨,我无法调换他们的官职。”李应文回禀道。
    “哦!朕不是下旨了,让李相全权负责官制改革的事,你们为什么不听他的调令,难道是对朕有什么不满吗?”赵文海大声说道。
    “臣等不敢!”后面的大臣一个个都跪下大声说道。
    全场只有李应文和苏利没有下跪,李应文是因为他是改革的执行者,苏利则是因为年老,赵文海曾下过令不让他下跪。
    “陛下,老臣认为李相的做法确实,有违臣子之道。”苏利用他沙哑的声音开口道。
    “嗯!你说说李相有什么地方不对的吗?”赵文海向苏利问道。
    “陛下,李相的改革内容,臣认为没有错,但是陛下不应该让李相负责内阁等官员的调换,这样一来,李相就有结党之嫌,陛下不可不重视啊!”苏利向赵文海说道。
    “陛下,臣万不敢行结党之举,请陛下明察啊!”李应文听苏利这样说立刻吓的跪下向赵文海说道。
    “李爱卿,朕还是相信的,那既然你们不听李爱卿的调度,那李爱卿你以后调换官员时,就辛苦给朕上报一下吧。”赵文海下令道。
    “臣遵旨!”李应文拜叩道。
    “苏爱卿,现在可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赵文海看着苏利问道。
    “臣认为无事,陛下英明!”苏利向皇帝说道。
    “你们还有什么事要上奏吗,如果没有事,就退朝吧!”赵文海又向底下的大臣们说道。
    “臣等无事!”群臣跪叩道。
    “那退朝。”赵文海说完,便离开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着道。
    李应文起身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直接来到苏利身边,向苏利说道:“苏大人,陛下一心要改革官制,没有人可以阻止,希望以后苏大人可以和我一起助陛下啊!”
    苏利回应道:“李相啊,我老了,以后朝中的事,都要你们这些人来处理啊。”
    “苏大人,谦虚了。”李应文说道。
    然后两人便相拥而走,而群臣则跟在他们后面。
    苏利回府后,向皇帝上了一封乞骸骨(古代大臣辞职的说法)的奏书,说自己年近七十,已经无法在胜任这个职位了,希望皇帝允许自己告老还乡。
    赵文海拒绝了,并下旨说,苏利老当益状,还可以担任参知政事的。
    但苏利之后又接着请辞了两次,最后赵文海无奈同意,并下令赐予苏利丰盛的赏赐,让其衣锦还乡。
    苏利走后,那就无人可以阻挡李应文的官制改革了。
    在公元1376年,经过两年多的改革,李应文终于在中央完成了之前设计的官制度。
    完成中央的官制改革并不是李应文改革的最终目标,他还要进行地方的改革。
    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各地还许多事情未处理完善,且科举选拔的人才也不够替代地方的官员。
    所以关于地方的改革暂时推行一小部分地区。
    经过改革后,由李应文担任了丞相,另一个人为副相,罗任洲和另一人分别担任正副枢密使,而财部司则由他人担任。
    内阁从之前翰林院中选择了三人入阁,等下年科举再正式选举阁员。
    赵文海自己组建的暗卫,也基本完成,赵文海在组建暗卫时,也将暗卫暗中插入了中央和地方中,让他们暗中汇报消息。
    这天,赵文海收到了上官饶超上报的奏书,经过枢密院的处理,内阁的申议后,给出了可以给上官饶超增兵的建议,赵文海认同他们给出的理由,同意增兵。
    枢密院和内阁给出了,现在国内无太大的战事,可以移兵于开竺,此举不仅可以训练宋军的战斗力,还可以扩展在天竺的统治范围。
    于是经赵文海下令,从婆罗洲(今马来西亚)调宋军三千人,土人宋军五千人,其中有一千火枪兵,共八千人前往天竺,上官饶超和独孤佳伟共同指挥,负责天竺等地的相关事务。
    处理完这事情后,赵文海将太子赵晋鹏找来,别看赵文海看起来年轻,但是他已经六十岁了,太子赵晋鹏是他晚来得子,现在也不过十六岁。
    “父皇圣安!”赵晋鹏来后向赵文海请安道。
    “好了,起来吧!”赵文海说道。
    “谢父皇。”赵晋鹏边起身边说道。
    “晋鹏啊,今天可否认真跟夫子学习!”赵文海问道。
    “回父皇,儿臣今天很是认真,要父皇检验吗?”赵晋鹏说道。
    “好了,不用了,我信你,你知道我今天叫你来干什么吗?”赵文海说道。
    “儿臣不知,请父皇告知。”赵晋鹏说道。
    “你不是一直想去军中吗,朕现在同意了。”赵文海说道。
    “真的吗,儿臣谢过父皇。”赵晋鹏激动的叩谢道。
    “好了,朕同意,但也是有条件的。”赵文海说道。
    “父皇有什么要求,请说!”赵晋鹏立刻说道。
    “首先必须带着一个侍卫去军中,然后每个月都给朕写一封信,给朕报平安!”赵文海抚摸着赵晋鹏的头祥和的说道。
    “知道了父皇。”赵晋鹏看着赵文海也是回应道。
    “到了军营,可不要说苦。”赵文海又说道。
    “我不会说苦的!”赵晋鹏坚定的说道。
    于是赵晋鹏就被赵文海秘密的安排进了军营,然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
    孟加拉行省
    上官饶超接到东宋朝廷下的诏书,很是高兴,只要有了调来的八千军队再加上现在有的五千多人,那就是一万三千多人啊,而且其中还有二千五百多人的火枪部队。
    只要有了这些军队,那在这天竺还有谁可以打的败呢。
    上官饶超在心中规划着,但他还是没有太过于猖狂,虽然这些人已经很强了,但像帖木儿、德里等国还是不可轻视的。
    上官饶超决定与独孤佳伟好好商议一下之后的事情,毕竟军队要他俩人一起指挥,而且独孤佳伟的眼光确实比自己更深远一些,所以还是要找他商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