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钢铁与火器
作者:玖儿久酒   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最新章节     
    东宋蓬莱大陆煤山城
    因为之前东宋朝廷在这里挖掘了大量的煤矿,而且经过不断的勘探发现这里不仅有大量的煤矿,还有不少的铁矿。
    所以东宋朝廷将煤山城设为军器城,大量的武器工坊被迁到此地,煤山城也由东宋朝廷亲自派人监管。
    这天煤山城内,负责监管煤山城的都使魏林正在与一众工匠在空地上围在一个炼铁高炉旁。
    他们正在研制一种新的炼制钢铁的方法,只见一众工匠将经过细致地选择后的铁矿石,在除去其它杂质,然后将其破碎、磨粉、烧结后投入高炉冶炼。
    投入高炉后,工匠们一边操纵高炉,一边耐心的等待高炉中的铁矿石发生反应。
    炼铁最主要的设备就是那个高炉。炼铁时,将铁矿石、焦炭和石灰从炉顶由上而下加入,同时将热空气从进风口由下而上用风箱鼓入炉内,在高温下,后应物充分接触反应得到铁。
    魏林看着工匠们为其忙活,他自己也很在意,因为前不久东宋朝廷给他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他带领工匠研发一种新的炼钢法。
    之前东宋朝廷都是使用灌钢法来炼制钢铁。灌钢法是我国古代炼钢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
    在宋朝的时候,已经流行于全国了,并且有了创新和完善,于是乎便成为宋朝主要的炼钢方法。
    “灌钢”一词便是首次出现在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中。
    而现在工匠们则是采用了一种新的炼制方法,不再用大的炼钢高炉,因为大高炉炼制太过于费力。
    他们将高炉改小,采用小高炉法炼钢,柅椐他们的设想,这种炼钢法比之前的炼钢法更容易使用和推广,而且不仅成本可以降低,产量也会比灌钢技术更高。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众人看到炉内矿石已经完成反应,铁水下沉到炉底,矿渣浮于其上。
    “差不多了,快点把铁水弄出来吧……”一个工匠看着高炉内开始变了颜色的火焰。
    之后另外一个工匠用力板开出铁口的挡板,将铁水从炉内放出,铁水被引入一个之前准备好的模具中。
    工匠们将铁水冷却后,形成一条条的钢条。
    “大人新炼的钢铁已经出炉了。”工匠们向魏材汇报道。
    “新的钢铁硬度和韧性怎么样?”魏林问道。
    “大人,还没有进行测试。”工匠们回答道。
    于是魏林让工匠们拿钢条进行测试,只见工匠们拿着钢条与铁块剧烈碰击,经过数十次碰击后,钢条依旧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在上面有一些划痕,有些钢条虽被折转,但很快便恢复了原样。
    经过测试这些钢条的硬度和韧性都很高,特别是硬度。
    东宋朝廷之所以让魏林想办法让工匠们研发一种新的制钢技术,就是为了可以做出硬度更强的钢铁。
    随着东宋朝廷火炮在军队的运用逐渐增多,有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火炮在宋军使用时经常炸膛,这个问题严重威胁宋军的作战安全,如果在作战中火炮突然炸膛,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经过东宋朝廷工部和科技院的共同研究和测试,终于找到了火炮炸膛的原因。
    “陛下,火炮之所以会炸膛,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是因为用来铸造火炮的钢铁硬度不够,而且之前用的炼钢技术无法炼出硬度更强的钢铁。”工部大臣向赵文海汇报着。
    为了可以保证火炮的使用,赵文海便下令让煤山城的魏林想办法研发一种新的炼钢法。
    为什么东宋不用铜来铸火炮,因为东宋朝廷现在还在用铜钱,其次虽然铜铸火炮比钢铸火炮好一些,但也是炸膛的,且成本更高。
    之前东宋朝廷一直在用铜铸火炮,但想降低成本,故而选择用钢铁来替代。
    魏林将工匠们制作的钢铁上交给东宋朝廷,工部拿到钢铁后,用这些钢铁重新打造了一门火炮。
    在在东宋工部校场上,赵文海与一众大臣站在看台上看着火炮测试。
    只见火炮手将火药装入炮内,又将炮弹装入里面,然后用火把火燃引线,只听“轰”的一声,火炮发射,直接打出了两三百米。
    “轰!轰!……”又接连发射了几次,那火炮都没有炸膛。
    “陛下,看来是成功了。”身边大臣向赵文海说道。
    “嗯,多造几门试试。”赵文海说道。
    之后数十天,工部又造了几门火炮试发,都没有什么问题。
    赵文海了解后,下令用此方法炼铁,并推广全国,并下令奖赏煤山城的工匠们。
    解决火炮炸膛的问题后,工部又开始了对火炮新的研究。
    之前的火炮太重,太大,根本不能移动,很不灵活。
    所以工部打算打造一门小一些的火炮,可以随军队随便移动。
    新的炼钢方法推广后,大大的减少了东宋用铁的成本,而且新炼的钢铁比之前的铁器更好,这大大的有助于东宋各地的开发。
    随着火器的改进,东宋军队逐渐形成以火器为主。
    东宋的中央控制军队,形成以火枪手为主,长矛盾牌手可辅,另外配合火炮,更于骑兵,因为东宋大部分在海上,蓬莱本土不易被攻击,所以每一支军队也只是单简的配了几百人轻骑作为探哨。
    毕竟我们都已经有如此强大的火枪和火炮,那些骑兵根本近不了身。
    这种思想在东宋军队流传,而且兵部尚书罗任洲也是为对付骑兵做了防备。
    那就是火枪手在长矛手和盾牌兵后面,运用长矛不让骑兵近身,火枪手只需要在后面输出就完事了。
    在这种思想下,东宋朝廷便放弃组织骑兵了,至于去追,对不起根本不去,毕竟只要打下来对方的城池,根本不用管骑兵。
    东宋的海军也是大量装备了火器,在战船上安装大量火炮,东宋海军逐渐放弃两船靠近肉搏的方法,毕竟远程火炮射击他不香吗?
    东宋军队在此后迅速火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