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药材真假
作者:讠戒   都重生了咋还学医呢最新章节     
    刘继阳知道四神汤有很多版本,但他学的四神汤是淮山、茯苓、莲子、薏仁这四种。
    事实上,淮山、茯苓、莲子加芡实也可以。
    如果不是懂中医的人,绝对不知道四神汤还能换中药。
    本来杨鑫一开口,刘继阳就有些怀疑,现在,他已经能够肯定杨鑫绝对学过中医。
    “会一点点。”杨鑫道。
    刘继阳一边称药,一边闲聊,“跟家里人学的?”
    杨鑫道,“嗯。”
    刘继阳笑道,“不容易啊,现在还能坚持家传的不多了,你是几岁开始学的中医?”
    杨鑫道,“五岁左右吧。”
    刘继阳不奇怪,家传中医本身就是童子功。
    不过像他这种半路出家的也不在少数,只是相对于家传中医来说,学习上会吃不少亏,走许多弯路。
    要是运气好能拜一个好师父,那还能有所成就,只可惜啊,刘继阳年过半百,也就碰到了一个厉害的中医,但他也只跟师三年,勉强学了个皮毛。
    刘继阳拿出塑料袋,将四种药材装在一起,“你现在多大?”
    杨鑫道,“十六。”
    十一年,不短啊。
    刘继阳好奇道,“把脉会吗?”
    杨鑫道,“会一点。”
    刘继阳笑着将装好的药材递给杨鑫,“有没有给人看过病?”
    杨鑫一边翻看药材,一边回答,“不多。”
    说话间,杨鑫拿起了一块山药干,他仔细搓了搓,闻了闻,然后将其掰断,“这山药不对。”
    嗯?
    刘继阳笑容一僵,“这可是正宗淮山药。”
    杨鑫摇摇头,“就因为它是淮山,所以不对,淮山药几乎没有药用价值,只能用来当菜吃,真正有药用价值的叫怀山药,怀抱的怀,而且必须是河南焦作温县产的才行,其他地方的山药药用价值很低。”
    中药材很复杂。
    它的药用价值不是根据分子来决定的,而是根据产地、气温、年限、采摘、加工等等一系列因素集合而成。
    市面上售卖的山药有毛山药、光山药、铁棍山药。
    其中,毛山药和光山药的制作流程是去皮熏硫,快速脱水烘干再搓成圆圆的条状后,再一一切片,成品极其光滑。
    根据药典规定,毛山药和光山药每公斤熏硫不能超过400克,这个规定并不是说熏硫不影响药材的药性,而是给药贩子制定了一个底线,是一种让步。
    任何药材一旦经过熏硫之后,其药性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毫无作用,对身体都有伤害。
    如果一切都朝钱看,那就势必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加快加工流程,比起日晒脱水,熏硫就成了一个必须的手段。
    铁棍山药的制作流程就不一样了,它是直接切片,然后晒干或者烘干。
    市面上售卖的铁棍山药分两种,一种是淮山药,一种是怀山药。
    读音相同,药效难判。
    现在的淮山药基本是没有任何药用价值,而怀山药因为产地不一样,其药效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的地理环境,也只有河南焦作温县产出来的怀山药,才是正宗的山药。
    这种山药表面粗糙,收缩紧凑,每一片都很硬,掰的时候要用些力气。
    杨鑫只是一摸,一掰,就知道这根本就不是正宗的怀山药。
    刘继阳听了杨鑫的话,其实已经信了大半,行医多年,哪些药效果好,他还是能知道个七七八八,但是山药这东西,说实话,无论他买什么品种,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真的只有河南焦作温县产的山药,才是正宗的山药,那就证明他以往买的山药都不行。
    难怪啊,自己每次要给患者健脾养胃的时候,往往效果都不佳。
    搞了半天是山药出了问题。“那你等下次再来,我找朋友到温县去买些山药。”刘继阳有些抱歉。
    杨鑫笑道,“不用,山药没了就换白果,然后把芡实去掉,加薏仁。”
    中医的作用就在于,每一种药材都有其替代品,并不是说某种药材不行了,中医就没办法了。
    药不行还有针,针不行还有灸,灸不行还有祝由术,总之,对中医而言,手段只是其次,真正的核心是辨证思维。
    这也行?
    刘继阳看着杨鑫胸有成竹的样子,不禁肃然起敬。
    高手啊!
    灵活换方必须是对经方、药性都足够了解才行。
    这一点,他在很多情况下都做不到,因为药材涉及到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广了。
    商家为了以次充好,也时常玩弄一些信息壁垒,哪怕你整天跟中药材打交道,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
    毕竟,中药材这个东西,地理位置、种植季节、收获年限、加工技术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的中药材市场,根本就没有一个懂中医的进行全局性的管理,药典所规定的标准,就像法律一样,它只是道德水平的最低要求。
    官方采购尚且能买到假货,更何况刘继阳只是私人医馆。
    平日里光是给人诊断看病,都耗光了心神,哪里还有足够多的精力去一一分辨药材的真假。
    不过……
    刘继阳一边按照杨鑫的要求抓药,一边打起了主意,“小哥,你家应该没开医馆吧?”
    如果有,应该也不会来他这里抓药。
    果然,听到他这话,杨鑫摇了摇头。
    刘继阳一喜,“那有没有兴趣来我这帮忙,就帮我辨药抓药,不白干,一个月一千块,怎么样?”
    以现在潜江的人均工资两千一算的话,刘继阳给的不高,但也不算低。
    医馆学徒本身就是个打杂的活,一个月能有一千块,其实很良心了。
    要知道,在潜江,十年后的环卫工人,一个月起早贪黑的扫地,也才一千二三。
    可惜,杨鑫还得上学。
    “抱歉,我还在上学。”杨鑫道。
    是啊,差点忘了。
    不过刘继阳还是不想放弃。
    没办法,懂中医的太少了,杨鑫是他目前碰到的唯一一个年轻人,而且看样子他对药材的了解,比自己更丰富。
    如果杨鑫能够保证他的药材没问题,那医馆的疗效也就有了保证,往后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会越来越多。
    这也是小医馆唯一的生存方式,一切都得看疗效,疗效不行,吹得再厉害也得死。
    如果刘继阳不解决药材的问题,这绝对会成为他医馆发展的一个隐患。
    “那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放假过来行不行?”刘继阳问。
    这样啊。
    杨鑫有点心动。
    在医馆干杂活是不需要行医资格证的。
    如果能够趁着放假的时间打工赚点外快,倒也不错,毕竟中医还是自己擅长的东西,活不累。
    “只有月假,然后就是寒暑假,不过到寒假要等两个多月。”杨鑫道。
    刘继阳笑道,“那不是问题,这样,月假你能来就来,一天我给你开三十五,寒假一千,怎么样?”
    杨鑫哪里还会拒绝,“好,我明天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