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雨落之后开始流血2
作者:康庄胡同   天仙修凡记最新章节     
    在突袭发动前一刻,阿信接受了突袭东岸的前军指挥权。
    双虎营、鹰扬营、铁浮屠重骑、慕容氏精锐轻骑,以及助战的山魈和单仲扬等武道高手,过河前突的数万精锐,接受阿信的调度指挥。
    早在军帐议事时,韩擒虎就曾提出来这个建议,参与 军帐议事的将领们心里明白,韩擒虎之所以提出将前军指挥权赋予阿信,这个来历不明的少年将军,是无奈之举。
    虽然都认为是无奈之举,他们还是认同韩擒虎的提议,认为由阿信担当前军总指挥最妥当。
    按照军中资历和声望,慕容素本是前军总指挥的不二人选。
    但是,出了华郡慕容氏袭击友军,羁押友军主将的事件,担负攻击主营任务的高氏和独孤氏两支强军,对独孤氏恨意难消,怎会接受慕容素的指挥呢!?
    而且事件结束后,慕容氏将士也对高氏和独孤氏心生警惕,高柏和独孤伯璨两人也同样不合适担当前军指挥。 紫铜关副将宇文近山,身份和资历够,作战也勇猛,但是,让他指挥数万大军,。。。。还是算了吧。
    韩擒虎选择阿信担当前军指挥,还有一个原因,突袭荡寇军的方案,是以阿信沙盘演示出的战法为基础,再经过众将细化后,确定的最佳方案。
    他们这些军中宿将们,设计出的最激进疯狂的突袭方案,相比起这个方案,也会显得四平八稳。
    初听阿信的突袭方案时,不免觉得有些儿戏,只有细细思索,才能察觉到这位来到边关仅三两日的少年将军,对荡寇军防御设施以及兵力分布,,以及紫铜关内各营的特点,都了解的极为透彻,貌似大胆冒进的方案,其实是针对敌军薄弱处,彻底释放了各营的优势。
    切实做到了扬长避短,以少胜多。
    韩擒虎提议阿信担任前军指挥时,曾说过,如果不是阿信太过年轻,他原意是让出总指挥,此战由阿信居中调度。
    还有一个原因,担负整个计划攻坚重任的单仲扬、钱宇等武道高手和山魈群盗,是游历在西魏正规军之外一股援助,西魏诸将都不清楚他们的真实战力,自然无从在纷乱的战场上及时做出合理的预判,适时调度兵力给予配合。
    独孤伯璨和高柏也是大力支持由阿信担当前军总指挥,其中有多少让慕容素心里添堵的心思不清楚,俩人明面上说出的理由倒是无人辩驳。
    “抵近战线的前军指挥官,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迅速辨别出战场变化,以超卓的应变能力,做出最佳的应对变化。 试问,谁能比小二将军做的更好!”高柏说这段话的时候眼睛斜乜着慕容素。
    阿信来到紫铜关短短三两日,便洞悉对峙的两军各有何种优劣,设想出一套让众多军中宿将叹服的方案。 所展露的军事才华,已经证明了是一颗在冉冉升起的名将之星。
    阿信此行来紫铜关,是受小石头指派,保护冯家父子,莫名其妙多了个西魏国游骑将军的官身,他也没如何在意,只是当是这一路行事时的个工具。
    对西魏国和西魏军队,阿信没有归属感,在他心里,东西魏大战,是魏人之间的战争,谁死不死,谁家胜谁家输,都不关他的事。
    哪怕绿林道和荡寇军仇怨深沉,也没必要借助西魏大军之力报仇。
    当即便直接拒绝了韩擒虎。
    如果不是二叔突然来临,他和大桃子兴许早就离开了紫铜关。
    参与到军帐议事,故意嘲讽西魏众将脑筋僵化,制定的作战计划不值一钱,也是被老乔蛊惑了,才一时头脑发热。
    直到突袭发动前的最后一刻,阿信才接受了前军指挥权。
    不是因为韩擒虎的真诚,也不是因为慕容素和高柏独孤伯璨再三保证甘为驱使,也不是因为好哥们大桃子的怂恿,而是师父谢五的劝说,让他改变了心意。
    ‘机会难得,别错过了!
    西魏最精锐的数支军队,对阵东魏最强悍的荡寇军,三河口之战,是聚集了两国最强大的军队,一场关乎了天下局势变换的大战。
    天下最强大的步卒,最精锐的轻骑,冲击力最强大的重骑。
    十数万天下最强军队的大决战,兴许,人生百年也再难遇上一次。’
    阿信是在一群将领们注视下,被二叔单仲扬逼视着,脑袋让师父拍了又拍,无奈的抽着鼻子,接下了前军指挥权。
    阿信接受了前军指挥权,立刻收敛起了懒散,抢在突袭发起前的最后一刻,对强军出战序列做出了一些微调。
    随后的战事发展,证明了阿信这些仓促间做出的调整很及时。
    他首先下令,命令步行出战的两支精锐,山魈在左,鹰扬营在右,踏着桥栏杆随重骑一起突袭。
    过桥后, 留出一千慕容氏轻骑,五百重甲铁浮屠,五百鹰扬士作为预备队,由他调遣。
    两个命令,前一个,山魈和鹰扬营将士大雨中伴行重骑,在桥栏杆上纵跃前进,失足落水是难避免,却增强了突袭的奇效,为后续的重骑等部队清除掉了桥头堡垒防御,加快着整个突袭部队出击的速度。
    后一个,虽然只留下二千人的预备队,已经解决了分化严重的前军各营存在的危机。
    看似随意下达的命令,却是一个果决冷酷,一个心思缜密细致。
    负责突击的骑军出城前,关城上垂下了数百条长索。
    王近山率领的一万边军步卒,山魈和弃马步战的鹰扬营,已经在大雨的掩护下,下了关城。
    紫铜关到桥头这一段,王近山亲自率领着紫铜关的三千步卒,奋力奔行在马蹄前,尽可能摧毁荡寇军设置的拒马等路障,清除通道左右的箭楼、暗堡。
    重骑奔行在桥面上,左右桥栏上不时有纵跃的身影失足跌落大河。
    作为大军前驱的三百重骑踏上东岸地面,两营步行精锐同时也踏足了东岸。
    精锐步卒第一时间便夺取了布置在桥头的荡寇军弩箭阵地,将弩箭调转方向,摧毁了两边的箭楼,配合后续的部队将占领区域向两侧拓展开。
    “大桃子你不要管须陀哥哥,赶快帮重骑从大营中冲出一条通道! ”阿信登上东岸,首先拦下见了血就发狂的冯行偃,不让他去给暂时陷入围攻的章须陀帮忙。
    又大声催促着山魈,绕过正面的步军阵型,加速赶赴栖霞关。
    桥东边,两座大营之间这块空旷区域,宽两百丈,纵深不到三里的,黑骑章须陀率领重骑一鼓作气,在被拦截下之前,为后续部队推挤出了两百丈空间。
    数万兵马紧随着到达,又有序的向南北两座大营发起了攻击。
    西风有些小了,下了大半个时辰的大雨还有更大的趋势。
    被大雨冲洗后的天地,已经不再昏暗,但是稠密的雨帘层层叠叠,三十步外的景物都看不真切。
    暴雨朦胧中,鹰扬营将士们沿着河岸向北一边突进,一边吹响哨子,为破营的重骑指引着方位。
    一个负责吹哨的鹰扬士被遁声射来的箭矢射杀,哨声稍停,就有人从袍泽嘴里抠出沾满血沫的哨子,边继续沿着河岸向南奔行,边吹响了哨子。
    阿信心里极其厌恶鬼子六,当慕容素一意孤行要做冲营的前突,还是留下殷三和刘青山紧随保护他,“拜托二位,护住六将军!”。
    统领三百重骑的独孤氏校尉,紧追在黑骑后面,一路上眼看着当先黑骑一往无前的冲击力,亢奋的一路高喝不停。
    这才是重骑呀!
    独孤氏端坐王位时,动用倾国之力打造的铁浮屠重骑,虽然被冠以西魏第一强军的名头,其实这支重骑兵实战的经验极其匮乏。
    独孤家与六镇别家生出龌龊,刀兵相见时,别说是全营出动,只是一千铁浮屠出动,便能起到震慑的效果。
    三百骑直线前进,为后续大军扫清阻碍,在西岸时得到步卒相助,又有万人敌的猛将在前开路,冲过桥时尚有二百多骑,只是在大雨中厮杀狂奔数里,已然是人马俱疲。
    杀穿西岸大营,出乎预料的顺利,在东岸桥头,冲击力大减的重骑,终于遇到了强力阻击。
    黑骑默然挺枪向前,二百铁浮屠重骑随后强催坐骑,加速冲撞向在桥头列出军阵的五百步卒。
    一营的荡寇军,度过初时的混乱,此时也展露出当世第一强军的强悍。
    被仿佛魔神的黑骑强行穿透的步阵,随之一分为二,却是退而不乱向随后冲击而来的重骑发动了反击。
    重甲铁骑冲击下,顶着重盾的刀盾手被成片撞飞,尚能爬起的随后又起身退后组成下一道盾墙。
    藏身盾兵之后的长枪兵们刚刺翻失去速度的重骑,便被随后冲击而来的重骑挥动长刀斩杀、踏死、撞飞。
    这时间侥幸存活下来的盾兵,又挣扎而起,趁机又布下一道盾墙,盾墙后也再次长枪如林。
    铁骑如怒潮冲上,步阵崩溃的同时也消去怒潮的冲击力,怒潮前进的势头终于被遏制下来。
    怒潮不再前进,停驻在原地,翻涌不息。
    几个呼吸间,重骑强推二百丈,却也彻底失去了速度,被步卒阵粘住,无力向前,陷入步阵的骑士们,一边拼命挥舞手中的兵器挥砍围上来的步卒,一边催动胯下高大雄健的甲等军马,疲惫的马匹不停甩动马蹄躲避攻击,在原地打着转。
    步卒围上骑着雄健大马的重甲骑兵,仰起头,迎上劈头盖脸劈砸而来的长刀大戟,挥出手里的战刀,刺出长枪。
    空气中响起枪尖刺在重甲上,刺痛耳膜的金属摩擦声,重兵器击打在人体上的闷响声,重甲骑兵和战马倒地的震响声,还有伤者的哀嚎声。
    双方绞杀成团,扬起的血雾,染红了雨水,影影绰绰的人影不住的稀疏,偶尔有无主的战马从雨中跑出,各种声响渐渐消失。
    而在这个暴雨黄昏,他们这两支数百人队伍的抵死拼杀,只是拉开了血色的幕布。
    仅有十数骑跟上章须陀,冲出了步阵的阻拦。
    在他们前面,温勇横刀拦在铁骑之前。
    冷风暴雨,冰冷的雨水泼洒在微微发福的将军身上,冲刷过发丝袍襟,雕塑出竖立线条,显出的是冷硬的气息,一直紧攥的手中刀柄却有着温热的触感。
    这柄军刀自十八岁进入荡寇军便不离不弃的相伴,伍长、什长一路伴着温勇成为八万子弟兵的统帅。
    二十多年来,这柄刀饱饮热血,有南梁西魏的兵将,也有军中不轨者和对敌的魏人。
    出鞘的军刀在手,温勇眼神炽烈,眸子所看到的却不是眼前,而是一幅幅往日的画面。
    曾经的士族少年嫡子,爱看春花嫣然,也喜爱秋日淡淡的愁,还有冬日里疏影丛和梅花一般冷艳的佳人。
    十八岁的某一日,多彩多姿的少年时光在一瞬间戛然而止。
    将一生奉献给枯燥血腥的军旅,百年来就是温氏最优秀嫡子的宿命。 因为在弟兄之间最优秀,所以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
    哪怕少年一点都不想获得这份被兄弟们艳羡妒忌的荣耀,哪怕少年更想舍弃了一切,陪伴着她平平淡淡的过完这一生。
    温勇遵照家族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接任了荡寇军统帅,在人前从未表露出对复刻父亲一生的厌恶。
    虽然从十八岁就看到了此后一生的足迹,虽然这绝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依然数十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谨慎小心的掌控着这支天下第一强军。
    也唯有身居其位知其中滋味。
    西魏建国之后的百年间,东西二魏国势以及军备程度和统兵主将一直在变动,为攻打紫铜关做出最佳预案,都是荡寇军每一任主将必做的功课。
    魏人善骑战,而且自古以来攻打坚城都伤亡巨大,攻破紫铜关的重担自然而然要落在荡寇军身上。
    只是百年来无论哪一任荡寇军统帅大将做出的预案,在攻破占据天险的紫铜关的同时,荡寇军也将不再存在。
    明知是一场损耗根本的大战,又明白是一场不容拒绝的死战,朝廷之所以容忍荡寇军不就是用来打这样的死战吗!
    三年前正是温勇察觉到出现了攻破紫铜关的最佳时机,才在朝廷一再催促下率领荡寇军全军出击紫铜关。
    如今回看,后来发生的种种,都来自于温勇做出的这个决定。
    在之后的三年里,军中的同僚和结盟的大族一直在埋怨温勇做出的这个决定。
    他们看到的是荡寇军被封锁在三河口,失去这支强军的维护,朝廷肆意打击之下,家族损失惨重。
    他们感受到的是,荡寇军的未来渺茫难测,朝廷终结温氏把控这支天下第一强军的决心。
    与其说是他们是在指责温勇,不若说是在借机表现出和温氏的离心离德,为以后和温氏彻底切割提前铺垫。
    这三年,温勇从无为自己的决定做辩解。
    他觉得辩解没有必要。
    他不认为只有他明悉当今天下局势。
    西魏国主年幼,无力弹压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朝政混乱,内讧不息。
    南梁国主本就心无大志,重文轻武,如今年老枯朽,重用内侍阉人,愈发的昏聩不堪。
    东魏正当攻伐西魏的良机。
    但是,既是攻伐外敌的良机,何尝不是清除内患的良机呢?!
    荡寇军不奉命攻打紫铜关,只有和朝廷直接对抗一条路。真要和朝廷反目,有多少家族会支持呢!?
    荡寇军被困在三河口,难道不是主动放弃了邛山道东平原地带上易攻难守的大本营,转而占据三河口这处易守难攻,水路畅通的天险。
    朝廷一次次召回他这个主将回京,难道不知道是在逼迫他下令强攻紫铜关吗!?
    温勇没加入荡寇军时,便看出主要将领近乎于世袭罔替,是这支强军潜藏的一大隐患。 简单的说,就是温氏把持统帅百年,已经成了阻碍别的家族上升的通道。
    接掌将印之后,他花费了大量精力,用来平衡各大家族的利益,比起和朝廷那些魏人重臣斗心机,更要累心。
    他累了!也厌倦了。
    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去面临荡寇军分崩离析,就让他来终结这个温氏制造出的怪胎。
    他下达了在他之前,曾经掌控荡寇军的父亲以及祖辈们,一直努力回避的那道命令,全军进驻三河口。
    今日的这场血战的结局,也是从那一刻经由三年的时间,悄然的倾斜。
    荡寇军早在三年前,便被他这个统帅,引上了了灭亡之路。
    大雨扑面,熟悉的血腥气息弥漫。
    温勇孤独的扬起了战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