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朱允熥的感慨
作者:小猫爱吃鱼老鼠爱大米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最新章节     
    \&解禁了!解禁了!终于解禁了!\&
    \&能出海打渔了吗?\&
    \&能!\&
    \&官府不抓人了吗?\&
    \&不抓了!\&
    \&不凿船了吗?\&
    \&不凿了!\&
    福建漳州南屿里人人奔走相告,许多人喜极而泣。
    福建多山少田,自从洪武五年海禁以来,福建渔民无以为生,卖儿卖女者有之,卖房卖屋者有之,还有许多人,干脆下海为盗。
    史大威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就是福建漳州南屿里的,二十九岁那年带着全村的十三个同宗兄弟子侄,驾着两条小船深夜出海,被巡海水兵抓获,被判罚苦役半年。
    服完苦役后,史大威后又谋划逃往海外。
    这一次,史大威学乖了。
    他找了十来个和自己一样的光棍汉,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买了三支火铳。
    在一个月黑风高,暴雨倾盆的深夜,史大威率众偷摸到漳州卫,突然袭击停泊在水湾内的巡海战船,杀死船上水兵九人,然后驾船逃跑。
    等漳州水师反应过来前来镇压时。史大威早已消失在狂风暴雨中。
    他们一路向南,经过数日航行,来到一树林茂密,荒无人烟的小岛。
    史大威决定在此稍作休整,再继续前行。
    众人开始在岛上寻找食物和水源,却发现这里似乎隐藏着许多危险。
    当他们深入岛屿内部时,遇到了一群神秘的野人。
    这些野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手持简陋的武器,对他们充满敌意。
    史大威一行人与野人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岛上野人全部杀死。
    从此后,他们以这个小岛为据点,在茫茫大海上四处游弋,遇到过往商船,即劫而杀之。
    没几年时间,史大威成了盘踞在吕宋的大海盗,最顶峰时有大小船八百只,手下二万余人,声势极其浩大,曾先后攻破漳州、厦门。
    最疯狂的一次,史大威顺着闽江,一路攻到福州,东南半壁江山为之震动。
    南屿村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然而,史大威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他在村里被认为是最老实的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心只想出海打渔攒钱娶媳妇,但命运却让他成为了一名大海盗。
    史大威的身材瘦小,拘谨而木讷。
    他总是默默地劳作,从不与人争执,逢人总是腼腆地一笑,从不多言多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害的人,却在成了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南屿村出了个史大威,漳州乃至整个福建,无数人争先效仿,袭击巡海船只,然后夺船出海的事件层出不穷,连所用的套路也是如出一辙。
    史大威虽然被打死了,但在无数人心目中,史大威是个实打实的英雄。
    明朝实行里甲制度,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粮长,剩下百户分为十甲。里甲的民户要互相了解丁口职业,互相作保。
    史大威当了大海盗,整个南屿里的一百多户人家全都遭了殃,罚没家产,罚做苦役。
    如今朝廷终于解除海禁,南屿里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除了渔民之外,海商也纷纷下海为盗。
    最有名是广东人梁道明。洪武三年,梁道明在广东南海老家犯了事,跑到马剌加南边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国避风头。
    梁道明在南海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商人,为人处事很有一套,很快从一个小喽啰混成了一个大老板,前来投奔他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广东潮州人陈祖义。
    在南洋,广东帮和福建帮水火不容,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经常在海上大打出手。
    梁道明在众多华人军民的拥护下,在三佛齐国都旧港自立军队,自立国王。
    史大威、梁道明、陈祖义这些出了名的大海盗之所以能闹出这么大动静,首先应该归因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只考虑了平定海患的需要,却完全无视沿海居民的生存需要,因此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推行了二十五年的海禁,终于首先在福解除了。渔民和海商们迎来了新的机遇。
    朱允熥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渔民和海商的生活水平。
    \&今明两年,免征福建沿海的渔业税,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渔业生产中。\&
    \&向无船渔民出售船只,无钱购买者可以租赁。\&
    \&鼓励海商出海贸易,降低关税,简化报关手续。\&
    \&组织海上护卫队,保障海上贸易的安全,让海商们能够更加放心地开展贸易活动。\&
    \&整修厦门、璋州、福州的港口,改善基础设施,增设码头船坞。\&
    文华殿里,朱允熥信心满满,朱标却十分紧张。
    \&开放海禁可是顶着重重压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好不容易打开的门又得关上。\&
    朱允熥笑了笑,安慰道:“父皇不必担心。解除海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儿臣这些年来一直在为这一刻作准备。\&
    \&南京官办造船厂、福州官办造船厂、宁波官办造船厂己经打造好了三万六千只小型渔船,很快就可以运抵福州。\&
    \&天下的老百姓总是渴望安宁富足的生活,如果衣食有着落,谁愿意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下海为盗。\&
    \&渔民们有了恒产,就有了恒业;有了恒业,就有了恒心。如此一来,海盗团伙自然不剿而灭了。”
    半个月后,漳州,一万只渔船整齐地排列在码头。
    朱允熥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渔民们。
    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渔民们纷纷涌向这些渔船,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他们抚摸着船舷,船桨,感受着坚固的船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无数渔民激动得热泪盈眶,跪在船上亲吻着船板,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一位头发胡子花白老渔民走上前来,扑通一声跪在朱允熥的脚下。
    “太子,这些渔船真的是租给我们用的吗?”
    朱允熥看着老人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只觉得一阵心酸?
    \&老人家,快起来。你家哪儿的?\&
    \&漳州南屿里。\&
    朱允熥将老人搀了起来。
    \&这些船就是租给你们用的。\&
    老人的眼圈红了。
    \&多谢太子,可是我们太穷了,连一年五百文的租金也拿不出来。\&
    朱允熥没想到老百姓的日子这么苦,禁不住又是一阵心酸。
    \&那就免你们一年租金吧。\&
    老人闻言,顿时泪如雨下。
    \&太子,这怎么好呢?朝廷的钱也不是风刮来的,造这么多船,一条条油光锃亮的,得花多少钱啊!\&
    朱允熥亲切地拍了拍老人的手。
    \&这没什么。你们都大明的子民,我不照顾你们,谁照顾你们呢?\&
    老人满脸是泪,仰望着朱允熥,喃喃自语:\&太子长命百岁,太子长命百岁………\&
    海边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喊:\&太子长命百岁!太子长命百岁!\&
    朱允熥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二十四史,二十四家谱耳。
    汗牛充栋的史册中,只看得到帝王将相的杀伐决断,纵横捭阖。
    至于千千万万芸芸众生,全被悄然隐去了。
    他们不配拥有姓名,更不配记录事迹。
    没有人在乎他们的生死存亡,更没有人在乎他们喜怒哀乐。
    在治世,他们卑贱如尘土,终年劳作,倘能免于冻馁饿毙,便是天恩浩荡了。
    在乱世,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宁,横遭屠戮,辗转填沟壑。
    每翻几页,就可以看到:
    \&岁大疫,死者大半。\&
    \&岁大饥,死者相枕于道。\&
    冷冰冰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数以万计的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