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弃老
作者:朝碧海暮苍梧   人族崛起之峥嵘百家最新章节     
    “第三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获得‘叟翁’的称号,以后衡量一位村正,望老的政绩,叟翁的数量也算参考其一。”
    这一点厉夏是借鉴贞节牌坊,目的是想让当地的村正,望老之类的,多多关注这些老人。
    既是附和大周的孝道,同时也为了提升大家的道德水准,以及尊老爱幼的意识。
    至于会不会演变成类似对女人的压迫,从而变成对老人的压迫,这一点也没看到,厉夏也管不了那么多。
    不能因为害怕这害怕那,就真的什么都不做了吧。
    虽然俗语说的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在炎国这样的国家,六十岁都不一定能过去。
    孙夫子却异常的高兴,一来他也是老人,自然对自己同一类人比较关注,另外一方面,很多人族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溺婴,弃婴的事情,却没有人关注老人这个群体,其实老人在五六十岁或者残疾生病的时候,也会面临死亡的危险。
    俗称寄死窟或者弃老。
    不是大家愿意这么做,实在是被逼无奈,不然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父母给杀死啊。
    劳动力低下,田地产量比较低。年纪太大了,没有劳动力不说,还多了一张嘴。
    同时还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辛辛苦苦一整年,都不可能养活自己的家庭。
    奴隶的老人,直接被当做祭品了。
    但是平民或者士大夫当中的老人,又不能直接杀死了,不然大家也会戳脊梁骨,一般都会把没用的老人“不小心”死亡。
    甚至有的地方还成为了风俗,找一个山谷或者不方便进出,罕有人至的地方,把老人背进去放点食物离开,至于生死根本不管。
    而老人一旦达到了这个年限,也差不多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一般也都很淡定,毕竟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不过这种连收尸的人都没有,还有一种是挖一个小山洞,把老人放进去。就是所谓的寄死窟了,这样的好一点点,相当于有一个收尸的地方。
    只有这一点有钱人,才会大规模举办葬礼,进行殉葬一类的。
    平民好一点的,也会让老人寿终就寝,前提是不发生天灾人祸,一旦发生天灾就不好说了,老人被意外死亡的不在不少。
    儒家提出以孝道治天下,就是在这股风气肆虐的背景提出的。
    弥补了礼乐的一些缺陷,制止住了这股不良风气。而且对于一些收人头税的国家来说,更是对这股不良风气严厉打压,杀父母的一般都是死。
    虽然那些人出发点是为了人头税,但是也间接的做了一些好事不是。
    不过推崇孝道治天下,不代表真的能够禁止,只不过从明处转到了暗处,孙夫子在炎国没见到,不代表炎国没有。
    像这样的冬天,突然来个冻死多正常啊。
    别的不说,就现场排队的老人,每一位都是衣裳单薄,能活到现在,是因为这里是王都。
    不是大家不想养,关键是养不活。
    不过厉夏今天这个诏书下去,改变了这些老人的未来,因为厉夏改变了老人的处境,不再是没用的废物了,而是有利可图事情。
    见王不礼就是一种特权,这就是提升了老人的地位。
    其次家有老人可以得到一定的免税,大家最害怕的就是税收,免去一石粮食,相当于给老人的口粮了。
    再配上一些野菜之类的,足够老人勉强活下来了。
    虽然还是有点不够,但是做为子女的压力降低了,也避免了被人戳脊梁骨,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再加上大周推广的孝道,也不可能有人再冒险行不孝事情。
    更何况有两位老人免税三石,绝对够两位老人吃的了。
    虽然口口声声说老人没用了,但是老人在家帮忙带个孩子,捡柴火,看家,煮饭等等,其实也是可以帮上一点忙的。
    养老人就成了稳赚不赔的事情,如此一来的话,儒家推行的孝道治天下,反而在炎国得到了实现。
    大逆不道的事情,顺理成章的就消除了。
    关键是只要你不发生意外死亡,都有老的那一天,父母的今天,其实就是自己的明天。
    这样一来,老人就成了厉夏的坚定支持者,老人还不拼了命的把儿子送到战场,为厉夏去征战啊。
    你要是不去就是不孝,来个以死相逼,让你得不到一点好处不说,还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
    然而厉夏并没有想那么多,他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同情,而且很奇妙的,也只有这些老人面对他迫不及待的下跪。
    那些年轻人需要排队,影响到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和厉夏对视,更不会去跪下,影响到了自己排队。
    厉夏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无意间收服了很多人心,同时也彻底的收服了江夫子,他感觉厉夏这个大王做的,确实非常的好。
    平山王虽然也有大智慧,也有明主的潜力。
    但是平山王的本质一直都是贵族。只不过是代表平山国北部贵族的利益,争斗再激烈,对于平民没有太大的好处,说不定还要被波及了。
    厉夏当初许诺了孙夫子那么多东西,都无法让孙夫子彻底认可,甚至成为属臣让他感觉到庆幸,有种晚节保住了的轻松感。
    反而厉夏这无意间的手腕魄力,让孙夫子彻底的认可了厉夏。
    以前不主动为厉夏效力,现在他觉得可以给自己的那些朋友,师兄弟去消息了,让他们来炎国看看吧。
    说到底,他还是炎国学宫的祭酒呢,而兵家也需要在炎国,占据一席之地了。
    虽然他不是儒家,孝道是儒家提出来的。但是他也是认可儒家这一点的,毕竟百家虽然核心主张不同,但是各家的主张也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不是。
    要不然怎么会有百家同源的说法,大家对各派主张争执不下,但是百家所有人的目的是一样的啊,那就是为了人族的伟大强盛努力。
    这也是百家和平相处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