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讲学
作者:朝碧海暮苍梧   人族崛起之峥嵘百家最新章节     
    太尉左顾右盼看了许久,终于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周围监视的人少了很多。
    “不用觉得奇怪,估计是平山王投桃报李,减少了对我们的监视。
    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就去见识一下这位兵家大贤好了,孤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会合了邓下卿,一行人再次出了驿馆。
    通过这几天的相处,邓下卿对于厉夏的感观还算不错,不是那种嚣张跋扈的人,更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让人很受用。
    尤其是厉夏对于平山国的夸奖,让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国家竟然如此的好,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如何谦虚了。
    不过他也有点习惯了,毕竟夸奖的多了,免疫力也就上来了。
    “不知道大王今日打算去哪里玩耍?”
    邓下卿尽职尽责的询问道。
    “东坊已经去过了,西坊上次也去了,那么这次去南坊好了。”
    平山国王都分成五个区域,四个方向四坊,中间是一些国家需要的特殊建筑。
    东为贵,北为王宫,西部为士大夫以及商人,酒楼之流,南部就是平民为主,也有不少奴隶。
    邓下卿早有预料,没有什么惊讶的。不过南坊都是一些低贱的平民,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
    刚刚进入南坊没多久,就看到一群平民百姓,围坐在一起,中间一名青年,手舞足蹈的在那里说个不停。
    江夫子对此,感悟最深了。
    因为他当初就是这样走来的,只不过如今他已经贵为相国,宣扬的手段以及渠道更多了而已。
    但是看到这样的场景,依旧感觉到熟悉,看那位年轻人,就像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一样。
    “江夫子这是怎么了?”
    因为相国距离厉夏最近,他的变化,厉夏感受的也最清楚。
    “触景生情罢了!想当初下臣年轻的时候,也像他这样,四处讲学传道,背井离乡,舍家弃业。
    如今终于闯出来了一点名堂,依旧和家人分离。”
    这青年还没有名气,或者说正在宣扬自己的着作。
    不能算百家之人,最多只能算一名读书人。
    小说家讲学,就是讲自己的小说,积累名气更加容易,也更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其他各家讲学就比较困难了。
    有时候三五个人,甚至一两个人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他们的着作,有时候都比较难懂,也不是底层阶级能够听懂的逻辑,这样的人宣扬名气也更加的困难。
    讲学也称作传学,传道之类的。
    这里的传道可不是修炼的大道,而是一种道理,一种思想着作之类的。
    名气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毕竟没有手机电视,讲学手段都比较传统单一,能不能成为最低级的夫子,入了百家的门槛,就要看能不能走出第一步了。
    而且这种讲学的,大部分都是没有师承的。
    如果有师承的话,借助师承的渠道,成为名士还是很容易的,让这个圈子认识你就行了。
    而能够走多远,就要看自己的作品了。
    “那行,反正我们也是到处看热闹,那就过去看看吧。”
    厉夏见过的讲学,也就孟良了。
    不过他是小说家,他的讲学和其他人有区别,厉夏也顺便看一下,百家当中,其他各家的讲学方式。
    “好像是关于农家的讲学,怪不得围了那么多人。”
    只是简单的几句,大家就已经听出了大概。
    也就小说家的观众最多,农家虽然是小家,不过在平民和士大夫之间,还是很流行的。
    毕竟:民以食为天。
    这是是农家大贤说的话,事实也确实如此。
    农家的人数其实不少,之所以定性小家,主要还是名望高的太少了,统治者也不用农家的理念治国。
    你不被统治者采纳,就不可能成为大家。
    青年发表的着作观点是:田地每耕种两三年就要停止耕种修整。
    至于具体的介绍,厉夏等人来晚了没有听到,只听到他和周围的老汉们在争论。
    “大家的田地刚开始的时候,年年都能获得大丰收,可是为何在耕种了几年之后,就开始大幅度减产了。
    难不成是因为大家变得懒惰了?还是说天灾频繁,亦或者大家种粮食的技术不行了?
    都不是的,这是因为土地跟人一样,种植了几年时间,就需要休息一下了。”
    “土地又不是人,又不是活的,怎么还要休息,你这年轻人胡说八道。”
    一名老汉立刻反驳了起来,其他人也跟着附和,大家很难理解这种想法。
    “没错,肯定是上天的缘故,只要俺们祭天的时候,多给上天送一些祭品,来年风调雨顺,粮食就能够收的多。”
    ……
    青年还在努力辩解,想要尽可能简单的,把道理说给大家听。
    “这是因为庄稼在生长的时候,需要吸收一种灵,这种灵是大地自己带着的。
    庄稼吸收了这种灵,大地就需要休息恢复,就跟我们累了需要休息一样,田地也需要休息,慢慢的这种灵就恢复了。
    只要我们停止耕种,让田地休息一下,再耕种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丰收了。”
    然而他的观点,不少人都不认可。
    “你劝俺们让田地休息,田地休息了,这不是在逼死俺们自己吗?
    田地不能产粮食,那么税收怎么办?那些贵族可不会减少税收,不是根据你粮食丰收收税,而是按照田地收税。
    俺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田地都种满粮食,怎么可能会让田地休息。”
    “你这年轻人啥也不懂,就劝俺们让田地休息,吃饱了没事干,尽说这些没用的。”
    “这些泥巴又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要休息,就是在胡说八道。”
    ……
    这一嚷嚷着,大概走了三分之二的人。
    剩下的人,不是说他们赞同青年的想法,而是实在闲得慌,还不如在这里凑热闹呢。
    而青年也没有放弃,这就是讲学最常见的事情,要不然读书人那么多,为何成为夫子的却那么少。
    宣扬名气,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可能你说的确实是真理,毕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但是这真理适不适合大家,那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