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机枪换伤药
作者:商专老七   谍与战最新章节     
    “伤药有希望了吗?”吴子墨问道。
    “有,咱东北也有自制的伤药,中药制剂,类似金疮药的性质,江湖上的好汉,大部分用的都是这类型的伤药,效果还可以。”
    “又要金条大洋的吧?咱没有了啊。”吴子墨闹心了,这年头,倒腾点啥,都要金条大洋的。可是,上哪找那么多的真金白银?
    柳树坟藏的那点真金白银的,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这战乱的时代,伤药可是老贵了。
    “少爷!地下党那边来的消息,狮子口的枪窝子出事了,小鬼子端了狮子口的枪窝子的两个点,再也没有机枪的路子了。
    地下党那边问,可以用机枪换伤药,可否?”
    早期的卢大林的队伍,吴子墨帮着弄到的机枪,还是地下党帮着买的呢。
    想想也是,小鬼子怎么可能容许机枪这种重要武器流出去?还流给了地下党这样的抗日组织。小鬼子虽说容许狮子口的枪窝子这样的倒卖军火的窝点存在,不代表没有严格的监控。
    “那就换呗,正好,咱没有金条大洋的。‘蟠龙山抗日义勇军’不是收拾了彭城的小鬼子和警备军吗,机枪咋的也缴获两三只吧。
    救治伤员为重,让冯哥去‘蟠龙山抗日义勇军’里一趟。”
    救治伤员当然重要了,打仗受伤的,回头,你连伤药都不给救治,会影响队伍的士气的。
    要不说人家地下党是大组织呢,找不到的伤药(金疮药)哪里来的,人家地下党就找得到;同样的道理,迫击炮和炮弹,吴子墨是买不到,人家复兴社南京特别小组就有门路。
    吴子墨毕竟只是民间抗日分子,个人的力量,和大的抗日组织是比不了的。
    有意思的是,‘蟠龙山抗日义勇军’那边回信了,一挺歪把子机枪,外加一只掷弹筒和十几发掷弹筒的炮弹,都要换伤药。
    掷弹筒也是炮啊,尽管口径小点(50mm),红党是不嫌弃的。
    这一笔交易,相互支援,相互得利了,皆大欢喜啊。
    “老姜,这机枪的子弹还真不少啊。”对于交换到的物资,七毛很惊喜啊。
    “那是当然了,‘蟠龙山抗日义勇军’可是打下了小鬼子的一个军营。再小的军营也是有弹药储备的。”机枪是好东西,打的就是有连贯性,没有足够的弹药,就太扯淡了。
    好在,这次的交易,‘蟠龙山抗日义勇军’真心没小气,这么多的歪把子机枪的弹药,对于穷管了的抗联队伍,是个极大的火力补充。
    二十几人的小鬼子分队,是不可能有重机枪的。
    “老姜,这辆马车,也是‘蟠龙山抗日义勇军’送的,说是在盐场缴获的,让我们慎重对待,别被小鬼子发现了。”
    “发现啥啊?送给抗联的队伍就是了。队伍在山里,也需要马车这样的机动工具。一辆而已,不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的。”
    “是啊,是啊,好几百人的队伍,转移一次就老费劲了。有了这辆马车,托个上千斤物资不成问题。‘蟠龙山抗日义勇军’还是蛮够意思的。”占了便宜了,七毛当然高兴了。
    “七毛啊,‘东风’是做大事的人,咋会斤斤计较?”老姜一翻白眼,“让你给‘蟠龙山抗日义勇军’送两头猪祝贺一下人家的胜利,你看你那小气的样儿。”
    “嘿嘿!”七毛一挠头,地下党也好,抗联也好,苦日子过惯了的。别说两头猪了,就是一锅棒子面粥,都节约的很。
    送了‘蟠龙山抗日义勇军’两头猪,转眼,人家‘蟠龙山抗日义勇军’送了你一辆马车。光是这辆马车的两匹马的价值,也不是两头猪能比的。
    嗯,马车这玩意,有的只是一匹马,有的两匹甚至三匹马。
    彭城的盐场有钱啊,为了能多拉货,一辆马车,两三匹马的,很正常。
    “七毛啊,眼光不要只盯着这点猪、马的。这一战,‘蟠龙山抗日义勇军’歼灭的是二十五个小鬼子,不单单是伪军。
    这说明什么?这只‘蟠龙山抗日义勇军’是真正敢打、能打小鬼子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值得我们去支持,去团结。”老姜的位置比七毛高,知道的也动,懂的也多,老同志了吗。
    抗联是党领导的队伍,可是,其中也不少是联合起来、团结过来的队伍,算是合作抗战。
    抗联前身就是东北各地的义勇军,这批人原是奉军中的军人与警察。而后不停的招兵、收编地方上的各种势力,基本上什么人都有。
    包括谢文东那样的投机分子。
    因为抗联里面成份复杂,在没有系统整训情况下,很难有统一指挥。
    其实,在目前的蟠龙山的抗联独立师,似乎也是这样的。队伍不断的收编青状、俘虏,扩充队伍,村民、土匪、山林队,真是啥成分的都有。
    抗联独立师,类似收编卢大林的队伍,后来,卢大林的队伍又跑路、分裂的事儿,怕是也难免出现的。
    或许是因为战斗比较紧张,处境比较艰难,抗联的独立师来不及对队伍的官兵思想教育之类的,更不可能类似‘三湾改编’那样的统一思想、纯洁队伍。
    成分这么复杂的队伍,思想教育又跟不上,这样的抗联独立师真的有强大的信仰和战斗力吗?
    老姜摇摇头,不想了,想那多干啥?老姜虽说是地下党的老同志了,毕竟不是省委的高层,大局上,老姜很多事儿也是想不明白的。
    不管上头有啥思想分歧的,起码,老姜觉得自己要对得起党员这身份。打鬼子总是没错的吧?
    笔者也看过网络上的一些关于抗联的文章,这时期的满洲省委内部的分歧(说是‘分歧’,其实是很斯文的说法)是蛮大的。
    由于山河阻隔,敌人围困,联系困难,信息滞后,再加上时有领导人被捕叛变等错综复杂的因素,不可避免地给东北各党组织间造成了关系混乱和相互误解的消极后果。
    这样,也给各个地方的党员同志造成了很多工作和思想上的的困惑和分歧……要知道,赵s志同志还是直到一九八二年才平反的,何况,更多的普通抗联同志呢。
    笔者在这里也不多说了,大家自己去查资料,看看之后,也蛮伤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