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会试
作者:铁拳羞羞   奋进最新章节     
    春节刚过。大地还没有正式回暖。北方地区。寒意正浓。
    此刻李奋和万千学子一样。焦急的等待着考试。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对于科举制度了熟于心。
    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具体说明如下:
    县试和府试:这两级考试统称为童生试,是科举的初阶段考试,可以将其视为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通过县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通过府试后称为“童生”,这表明考生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县试:由各县组织,一般每年一次,不分年级均可参加。合格者即成为童生,获得继续向上考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县的府进行,内容与县试相仿但难度稍增。通过者仍为童生身份,但可以准备更高级别的院试。
    院试:这是第三级的考试,通常由学政主持。考生在所在地的州、府的学院(或称学府)参加考试。录取者被称为生员或秀才,这标志着他们正式踏入了士大夫阶层的最底层。
    乡试:又称为大比之年,每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的八月份举行,所以又称秋闱。这一级别的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进入官场的关键一步——中举人。只有获得了举人的称号,才真正具备了做官的初步资格。
    会试:这是在京城统一举行的较高一级的考试,因为通常在春季举行而被称为春闱。各地的举人会聚集到京城来应考。成功通过会试的人被称作贡士,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接近了仕途的最高点—进士及第。
    殿试:这是最高也是最后的一次考试,地点通常设在皇宫内的金銮宝殿上,因此得名“殿试”。它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的考试。所有经过前面几轮筛选出来的精英都将在这里接受最终的考验和评价。根据成绩优劣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通称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考试内容也非常简单:分为墨义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策问(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加试帖经若干条和杂文二首,至此,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文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
    诗赋考试要求人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诗赋考试还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因此诗赋取士较之后世将考生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的“经义”,的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自魏晋以来,社会上崇尚文学之风日盛。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诗赋考试要求考生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
    过了好久,李奋终于和金立义挤到一起,他们各自都很开心。开始互相鼓励。
    李奋说:立义弟弟,不要紧张放心大胆的去做。你的学问很扎实。文笔也不错。诗词歌赋都没有问题。不要慌张就好。
    金立仁说:谢谢李大哥。李大哥你虽然率性洒脱。但是我相信考个公明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也要小心谨慎。我们兄弟还要去参加群林宴呢。
    李奋说:是的一起努力。携手奋斗。一个好消息。这个消息,你一定会开心的。
    金立义说:李大哥什么消息呀?你怎么知道我亲了一定会开心的。
    李奋说:我宅子附近有一块空地。我找人收拾了一下。准备开办一个道场。让所有的读书人。有一技之长的人。不管是和尚道士。老百姓。哪怕是妓女。军士。又或者说是王松贵族。皇亲国戚。都可以在那里进行讲座。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到思想交融百家争鸣。所以你要好好考试我准备第一个请你呢。
    金立义好像触电了一般,对着李奋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响头。李奋赶紧用手去扶。拉都拉不起来。
    开口说:你这是干什么?这么多人看着呢。咱们兄弟之间嘛,有什么不能站起来说嘛。这是干嘛呢?快起来。
    金立义跪着说:李大哥此举功德无量。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李大哥是真圣人。小弟,我对你的佩服真是五体投地,难以言表。
    李奋说:快起来说话,别跪着了。这么多人都看着呢。
    金立义这才缓缓起身。说:,感谢李大哥的信任。一定会用心科考。我不但要去讲。我要去听。感谢李大哥。我觉得以治学育人为己任。
    李奋说:那我可记住了啊。开心不?开心就好好考。我这个道场能不能办起来就靠你了。
    开玩笑的,你也不用太紧张。我有信心把这个道场办好。一定会花开遍地。成为天下文人汇聚之地。咱们兄弟一起加油!没有任何问题。
    金立义说:我能想象得到,辩论学问的场景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学者们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言辞激烈而又充满智慧。
    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断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以增强其说服力。有的人手舞足蹈,激情洋溢;有的人则沉着冷静,以理服人。
    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学者们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时而高声争辩,时而陷入沉思。他们用丰富的知识和严密的逻辑,试图说服对方,展现出自己的博学与睿智。
    在这个过程中,重复的描写手法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一个观点会被反复阐述,一个例子会被多次引用,以强化其重要性和可信度。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使学问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辩论的氛围紧张而热烈,却又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追求。在这智慧的交锋中,学者们不断探索、求知,推动着学问的发展与进步。
    李奋哈哈一笑,说:贤弟果然是性情中人。好啦,不要再胡思乱想了。差役们出来了。贡院的门打开了。
    金立义说:好的,李大哥,我们准备进入考场。
    一位年轻的官员。从贡院里面走了出来。开口说:陛下隆恩。本次科举考试正式开始。请全场肃静。所有秀才举人,位列两行。开始唱保。
    以乡里举保、生员互保和官员保结为主要内容的明代科举保结制度主要是保举品学兼优的生儒参加科举考试,同时防范冒籍、匿丧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试,
    唱保完成之后。秀才和举人们开始排队进入考场。接下来他们要面临科举考场外,一片肃穆。差役们神情严肃,手持令牌,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秀才举人的证件和携带物品。秀才举人们身着素衣,怀揣着对功名的渴望,鱼贯而入。
    入口处,差役们拦下一名秀才,认真核对他的身份证明。秀才紧张地递上文书,差役仔细查看,确认无误后放行。接着,另一名举人被要求打开携带的考篮,差役们仔细检查每一件物品,确保没有任何违禁之物。
    考场内,气氛紧张而凝重。秀才举人们安静地坐在各自的考位上,等待考试的开始。差役们在考场中巡逻,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的存在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的存在变态的检查。
    这些对于李奋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第一场考的是墨义和帖经,这些内容最主要的是基本功。还有四书五经秀才们的这个知识面的宽广。选取一段。或者摘取章节。一句。让考生们作答。
    还有些是写一段先贤的文言,让考生们根据意思作答。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不过还好,就是时间比较长。
    会试的考棚通常是一排排简陋的木屋或棚子,里面狭窄而昏暗。每个考棚内都设有一张破旧的书桌和一把摇晃的椅子,供考生答题之用。考棚之间的距离很窄,考生们几乎是背靠背坐着,除了自己的考棚,他们无法看到其他考棚内的情况。
    为了防止作弊,考棚被严密地监管着。考官和监考人员在考棚之间巡逻,严肃的表情让人不寒而栗。考棚的墙壁高大而坚固,窗户狭小,阳光艰难地透过窗户洒在考生身上。有些考棚甚至没有窗户,只有微弱的光线从门口射入。
    考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尽全力地应对考试。他们或埋头苦思,或奋笔疾书,希望能够通过会试,取得功名。考棚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和偶尔的咳嗽声打破寂静。这里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差役们开始收取试卷了,出去之后就开始糊名,誊写。
    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誊录制度始于北宋。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是在考试结束后,将考卷上填写的考生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用纸糊起来,以保证阅卷的公平,防止作弊。北宋时期,为了进一步防止作弊,完善科举制度,
    采用了糊名和誊录的方法。誊录是指将考生的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交给考官评阅,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接下来第二场考的是:杂文和诗词,题目自己选。这个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非常简单。
    时间已经来到了,第三天上午。今天这一场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前两场比的是知识积累。这是最后一场。看的是才华运气。还有观点。好的,
    在科举考场上,李奋手握毛笔,神情专注地书写着他的科举文章。他的字迹工整,笔画流畅,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他的文章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引经据典,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学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多年的苦读和努力,
    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考场上的气氛紧张而肃穆,但李奋的内心却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他知道,这篇文章将是他通向成功的敲门砖,也是他实现梦想的重要一步。
    他期望着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考官的赏识,从而踏上仕途,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能。
    第三场策文,科考策文的题目通常精心设计,涵盖了各种主题和领域,以考察考生的知识、智慧和思维能力。
    题目是边防之策和漕运之法。
    李奋选了《漕运之法》
    开始奋笔疾书,内容如下:
    漕运者,经国之大务也。夫漕运之法,其要有三:一曰治渠,二曰造船,三曰用人。
    治渠者,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以通漕运。河道疏浚,则舟行无阻;堤坝修筑,则水患可防。其法在因势利导,顺流而下,不舍昼夜。
    造船者,择良材,精工艺,以成坚舟。舟坚则能重载,能重载则漕运可济。其法在选料精良,工匠巧思,使舟行平稳,不惧风浪。
    用人者,选贤能,严纪律,以保漕运。贤能者任其事,则事可成;纪律严明,则奸弊不生。其法在赏罚分明,激励有方,使人人尽力,漕运无阻。
    三者备,则漕运可通,京师足食,天下太平。故漕运之法,不可不谨也。
    夫漕运者,国之大计也。漕运之利,在于通有无,调盈虚,使天下之货畅其流,民得以足食。且漕运可以固本,固本则邦宁。漕粮输于京师,廪实而知礼节,民富而国强。漕运之重,关乎国祚,不可不察也。
    然漕运之务,其事繁巨,非有良法善治不可。当择贤能之吏,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以保漕运之通。又须严法制,杜奸弊,使漕粮不为私用,漕运之利归于百姓。
    夫漕运者,虽劳民而利国,虽费力而固本。使漕运畅通,则国家昌盛,百姓安乐。故漕运之意义,深远而重大,当为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