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仙饮
作者:旧檀   古邑侠踪最新章节     
    时月随闭目师父迤逦而行,几经曲折,来到一处茅棚。
    时月细看,这里背靠黄天荡,下瞰天坑,头上是白云悠悠的天空,脚下是阒寂奇秀的深谷,迎面是甑山的层层峰峦,是一处真正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
    但见四棵松树梢上,缚了一领竹片编成的顶棚,上面盖着厚厚的干茅草。草棚内以枯树拼成案几,以树根、树桩作凳子,以松针作坐垫和褥子,可坐,可眠。
    案上置一箫一剑,还有斗笠、蓑衣,柱上靠着扦杠、柴束、锄头、铁耙等农具。还有一只小烽炉,一个陶瓷水壶,几只竹筒杯。
    一口大水缸,里面满储着清水,上面浮着一个葫芦水瓢。边上还有一堆劈细了的可用来发火和照明的松木油(即松明子)。
    这里显然是一处临时的住所,也是一个休息场所。
    公良先生告诉他,这样的休息场所,他在山上搞了好几处,黄天荡顶上也有。平时可供自己游憩,也可让难得撞进来的有缘人歇脚过夜,躲避猛兽。
    这样以树为依,以山为家,以水为邻,以云为笠,以日月为饰,以鸟兽虫草、风霜雨雪为伴,以功夫、音乐、茶酒等怡养身心,真是神仙般的日子,也是秦时月向往的生活。
    闭目师父舀了一瓢水,递给时月,说:“渴了吧?来,喝了它。”
    时月接过,一仰脖,“咕咚咕咚”地吞起来。可吞了两大口才觉得不对,这哪里是水,明明是酒嘛!他抬头一看闭目师父,正笑吟吟地看着自己呢,便也心领神会,咕噜咕噜一口气把酒干了,将葫芦瓢底朝上一举,看着师父,心想,这位闭目师父,真是仙风道骨之人啊,竟然把上好的陈年烧酒当作水在喝呢。
    闭目师父见了,哈哈大笑,接过葫芦瓢,也舀上满满一瓢,一口气喝完,再将瓢往缸里一丢,拉着时月的双手哈哈大笑。
    接下去,两人各执一竹筒,举筒畅饮,谈笑风生,恍如一对分别多年再偶然重逢的爷孙俩,那种开心与亲热啊。
    时月问:“闭目师父,您这个喝法,不会醉吧?这荒山野岭的,醉了我可背不动哦。”
    闭目师父哈哈一笑,说:“徒儿看来还是有所不知。我醉了的话,你想把我背去何处呢?我本无家,又处处是家。这茅棚,就是我的家啊。这大山,任何一处都是我的家啊,需要你背什么呢?”
    时月这才恍然大悟。按闭目师父这样的道行,他人到哪里,哪里自然就是他的家了。
    处处无家处处家,原来,这就是神仙的功夫啊。
    只是心中尚有一个疑问:闭目师父虽然健康,但毕竟已是古稀之年,这样的喝酒,不伤身么?
    闭目师父听了他的疑问,告诉他,这酒入肠胃,需要依靠内气来运化。内气越盛,运化越快,也越彻底,所以不容易醉。像他这样的,喝五六斤高度烧酒根本没事,再唱功下去,如果身体觉得多了,会提醒他。怎么提醒?大腿会酸起来,一直酸到小腿和脚尖为止。这个时候,他只要用意念放松全身,松至指尖四梢,则酒气自能从足底涌泉穴尽数排出,故能经久不醉也。
    时月听了,大奇,忙请教此功练法。
    闭目师父说:“无须习练,水到渠成,功成自然能化也。”
    时月这才想起,古书中记载的许多神仙,都是饮酒的高手,原来他们均已练成化酒之功了。就像传说中不知活了几百岁的张三丰,史载他或者多月不食,或者饮酒食肉数斛,完全超出了常人的理解,打破了生死的规律。是了,三丰道人有《游砥柱山》诗,甚合眼前之景。诗曰:
    路从怪石丛中过,
    人自高峰顶上行。
    暂扫百花相坐语,
    桂林深处午钟清。
    这里唯一欠缺的,就是几声午钟了。不过,闭目师父的笛声、箫声与啸声,还有狼嗥虎吼声,哪会比钟鼓之声逊色么?
    这个时候,他想起在乌珠旮旯里过夜时,梦中似乎听到过箫声,难道就是闭目师父吹奏的么?是啊,那是完全可能的啊。像闭目师父这样的,整日服气养生,作息可能已经不需要什么规律,饥来吃饭困来眠,兴来吹箫可神游,完全能够依性而行,顺其自然了吧,所以那夜半箫声,只是寻常之物,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
    他忽然好奇地问:“闭目师父,酒您是储足了,那饭菜呢?一日三餐您是怎么解决的?”
    只见闭目师父双手自身体两侧缓缓伸开,举至头顶,再掌心朝下,十指相对,从面前缓缓下落,同时用嘴缓缓呼气,吹得长须如风中的窗帘一般散开。
    呼气尽时,双手恰好下落到小腹。然后双臂再次伸展至体侧,掌心朝上,缓缓上举,同时以鼻轻轻吸气。手到头顶百会穴上方,吸气亦足,然后重新按掌呼气。
    如此反复三次,闭目师父将眼缓缓张开,对他说:“饭食矣。”
    原来,闭目师父已经到了不食五谷,服气而生的境界。他告诉时月,自己不仅能靠口鼻吐纳来向丹田灌气,而且全身毛孔都可以吸取天地宇宙间的能量。
    刚才所做的双手上举下按、吸气呼气之法,实是演示给时月看的,让他每日照此习练,呼气时神注下丹田。随着功力的上升,全身毛孔自然舒张,最终功成时,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将呼吸吐纳,实现“体呼吸”,甚至回归先天的“胎呼吸”,从而完全摆脱后天的口鼻呼吸,即可以长生久视矣。
    时月一听,这世上还果真有长生之道,一时更加欢欣鼓舞,连连向闭目师父敬酒,乐得老人家欢喜无比,说:“多少年了啊,没人陪他喝过酒,更想不到这陪酒的人与他意气这么投,酒量会这么好!开心哦。”
    时月喝着喝着,忽然想起一事,说:“闭目师父,箫,我这里也有一支。”随即从包的外围小袋中取出金箫。
    闭目师父生看到秦时月手中的箫,不禁面色一凛,急问:“啊呀,你这箫从何而来?”
    秦时月讲了在庙下白猿洞得箫的经过。
    闭目师父听了,赞叹道:“善哉!原来就是你讲的石人师父传给你的,好,好!这白猿仙师,我以前倒有听闻。他的徒弟是义门山火炉圈白云观的灵狸真人,是我师父的道友。这么看来,你既已得白猿仙师衣钵,实际上已是白猿门之掌门。后又得周老先生授艺,这番又遇见我,足见你与仙道之途的缘分之深!缘分不可推,天命不可违!尔当善自珍惜,以所学武功来爱护生灵,造福人类。”
    后又跟时月说:“你下次来,可以三声长啸为号,亦可以一首箫曲告知。”说罢,闭目师父从怀里摸出一支笛来。
    秦时月那管箫,遍体金黄,显得雍容华贵;闭目师父这支笛,却是浑身紫色,显得质朴厚重,看上去古雅神秘。
    “你那金箫的材料,来自杭州净慈寺后的南屏山金竹林;我这紫笛的用材,却是来自南海观音的紫竹林。”闭目师父呵呵而笑。
    时月瞪大眼睛,托腮聆听。
    “金箫紫笛合璧,则天下兵器难敌,”闭目师父语气轻缓,却意气漫溢,“武林中有言,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是从通常意义上讲的,但对于真正进入武学上乘境界的人来说,则早已摆脱了兵器的长短之限。夫夺人者,意也;杀人者,气也。真正的高人,可杀人于无形无象之中,哪里用得着上窜下跳,还得借助于刀剑棍棒?”
    说完,闭目师父随手轻轻一挥,只听“喀嚓”一声,面前五六米开外,一棵手臂粗的枫树被拦腰折断。时月上前查看,伤口完全不规则,就像被强力震断一样。这伤口,明显是新鲜的,之前也决没有加过刀剑之类的外力。
    闭目师父见时月查看,心知这徒儿还不相信自己的功力,便对时月说:“好徒弟,快过来,小心你身边的石柱。”
    时月见枫树后面不远处有一根几人高的石柱,只见闭目师父伸出食指与中指,嘴中“嘘——”的一声,石柱顶端,“啪啦”一声断下钵冰大的一块。
    “这是金刚指,”闭目师父说,“下面我再用大力金刚掌,通过双手劳宫穴放气,来断其中部。”说完,左手单手一扬,只听“轰隆”一声,石柱拦腰倒塌,碎石纷纷落入柴草丛中,噼啪作声。
    时月此时心服口服,肃然向闭目师父鞠躬行礼,口呼:“师父神功,弟子折服!”
    闭目师父哈哈一笑,重新入坐,缓缓启齿,说:“为师刚才知你心中不服,所以向你展示绝技,此是道心不足之验也。为师尚须修行。不过,今番让你长长见识,对你有好处,此后不管是经纶世务,还是脱离红尘,均当淡泊自如,固守道心,虽巨利不可动、绝色不可摇、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确保神识的冰清玉洁,则大道自成也!”
    时月跪地,三拜而起,说:“闭目师父之教诲,实乃弟子的平生之幸。自当谨记,没齿难忘!”
    闭目师父微微颔首,跟时月说,闲来一曲箫笛,还能让人放松身心,怡情养性,超然物外,此普通兵器所不备,所以定要万分珍惜。
    说完,但见闭目师父侧风而立,取笛横唇,须髯飘飘之间,便珠圆玉润地吹奏起来,正是箫谱上的那首《荒山僧踪》,但他以笛子来演绎,别有洞天。
    这曲子的旋律清孤幽冷,让人俗肠尽涤,直入大荒。而以笛子演奏,更是多了一份空灵婉约,让人生起无尽的人生之叹,近乎热泪盈眶,把个秦时月听得如痴如醉。
    等秦时月回过神来,却哪里还有闭目师父的踪影?唯见风吹草动。依稀仿佛之间,秦时月像做了一场梦。
    要不是眼前的茅棚,里面放着的一应器具,还有已被喝得明显浅了一截的洒缸,还有上面浮着的酒瓢,还有折断的枫树、残存的石柱,他简直会怀疑,刚才的一切有没有发生过。
    他拿过一顶斗笠将酒缸盖上,再在两边压上一块石头,然后怔怔地立在风吹叶响的山径,一时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与不舍。
    想想保安团里的嘈杂与混乱,再想想上面卯足劲与中共明争暗斗的一系列做法,秦时月实在是不想回去。
    日本人走了,但如果国共无法合作,则必定兵戎相见,天下大乱。
    但不管谁执政天下,他都愿意为天下的太平、百姓的安宁付出努力。至于保护国宝文物,自然当仁不让。眼下张小薯还在梨洲等着他,他得赶快前去,用老马识途之法,一定能将灰衣蒙面人挖出来。
    看着岭上的白云,沐着徐徐的山风,听着禽鸟的鸣叫,秦时月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放松、陶醉和依恋。这样看着,听着,想着,便觉胸中郁结的情绪消解了不少,不禁对着空山深情呼唤:“闭目师父——闭目师父——”
    空谷传音:“师父——师父——”
    涧水有声,群山无声。风吹草动,白云悠悠。
    但秦时月知道,凭师父的功力,必定是听到的,只是想让时月学会在人世间独立行走而已。这样想着,脚步就轻快了许多。
    转过几个山湾,秦时月见到了石蜡烛头和狼头峰,再走,又见到了远处的鼓石岭。他想想自己竟然一下之间从江北穿过云龙江来到了江南,钻进了天坑,还遇上了闭目师父,见到了绝世神功……这样的经历,简直快跟《西游记》中的场景一样魔幻了,只是少了唐僧师徒、女儿国国王,白骨精、玉兔精、老鼠精等各式妖魔鬼怪,还有玉帝、嫦娥、七仙女、四大天王、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各路可爱的天神……
    霎时,秦时月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欢欣。
    也就是说,无意之中,他在上次发现江北秘道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一条贯穿整个秦梦南北的大秘道,还有一个让他心仪已久的现实的神仙世界。
    旧檀有《游仙》诗相咏
    勿谓仙途多坎坷,
    修仙哪有做人难?
    不看世上纷纭事,
    独观心田把道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