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星光下
作者:旧檀   古邑侠踪最新章节     
    话说当日顾田宝夫妇安排好一切,星夜离开蛇山下老屋。
    他们没有去投梨洲郦姑的娘家,也没有去投百花谷秦家,而是要去投顾田宝祖居的旧地。
    这还真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因为顾家落户蛇山下已有好几百年,一直过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回迁呢?
    但大难临头的顾田宝,恰恰就是要寻找这么一处思维的“盲区”。
    他觉得身处绝境之时,去认祖归宗,投靠累世以前的血地,不亚于格斗中使出的一招“回马枪”。
    回投壶中的燕落村,他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
    一是出人意料,安全。
    二是能找到根基和血脉,会得到认同。
    三是有归宿感。某一天如果还是被发现了,能叶落归根,与祖先长眠在一起,也就死而瞑目了。
    急中生智的顾田宝,当时将这个想法在郦姑耳边一说,郦姑连连点头赞同。
    他们本来夜幕降临就想出发,但怕前面有日军的哨卡,所以等到夜半才悄悄动身。
    星光下,顾田宝推着独轮车循着壶溪向着大山一路向南,妻子在前面用绳子拉着车子。
    这独轮车上,满载着生活必需品。
    最底下绑的是装了粮食的麻袋,再上面是被褥和衣服,最上面压着些木炭。
    锄头和麦叶枪则与车的两只手柄缚在一起,以备紧急防身之需。
    车驾下面贴身的抽屉里,则备了一些火柴、火药和菜籽、麦籽、谷籽等。
    车脊左右也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袋子,里面放着锅碗瓢盆等器具。
    可以说,这车子推到哪,他顾田宝一家就能生活到哪。
    壶溪在身边“哗啦哗啦”地流淌。
    正是子夜时分,万籁俱寂。
    人睡了,鸡栖了,连狗都叫累了进了梦乡。
    周围只有两个人迅捷的脚步声和独轮车轮胎在地面碾出的“沙沙”声。
    听着清亮的溪水声,顾田宝默默地想,自己的祖先,当年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溪声中从山里头出来的,坐在竹筏或木排上,身边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山货,有木材、柴禾,有一捆捆的毛纸、宣纸、元书纸、黄烧纸,以及药材、木耳、笋干等土特产。
    祖先是商人,靠经销这些山货过日子。
    有一天,祖先的筏子在湍急的水流中失控,被冲到了蛇山下的岸边搁浅,数日无法动身,于是就地销售随身所带的商品。
    慢慢的,与当地人熟了,也觉得这地方有山水柴米之利,便买地建房,定居下来。
    他这番去,竟然是逆祖先足迹而动,溯溪而上去寻根。
    那里虽是祖宗发祥之地,但早已举目无亲。好在他们身上带着一本家传的宗谱,可以靠它找到自己对应的族人。
    这个举动当然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但他们想好了,万一无法认祖归宗,他们就搭个茅棚住到野山上去,好歹能够活命,总比提心吊胆呆在蛇山下等死要强一万倍。
    即便如此,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是格外小心,尽量避开村庄,走田间的通道。
    过横溪村,快到永王时,听路人讲,前面大路上有日本鬼子的岗哨,便折向东边的山脚,傍山沿着小路走。
    爷爷和父亲在世时,经常跟他讲各样的故事,其中就有湘西的赶尸场景:前面一人摇着铃铛,后面一人敲着桐锣,中间是一群以笠覆面的僵尸。
    据说这样的队伍经过村庄时,连狗都不敢叫。
    他小时听了这故事怕得要命,睡觉时头钻在被窝里,连屋顶都不敢看,耳边仿佛还响着那阴彻彻的铜锣声。
    今夜亡命之际,却巴不得自己就是一支赶尸队,具有同样的慑服万物让人退避三舍的影响力。
    夫妇俩一鼓作气,过了永王山脚的前山坞。
    快到荞麦岭时,为了避开溪东这条进山的主路,他们找了处水浅的地方,小心地过了壶溪溪滩,到了溪西的仓头地界。而看那仓头村的屋舍,已经远在身后。
    顾田宝这下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再往南去,前面的这段山路,外人是很少知道的,只要走完几里山道,就是古城村了。
    古城再往上,人烟会更加稀少。
    山径越来越陡,推车的顾田宝明显感觉到两条小腿后部的肌肉都吃上了劲。
    妻子郦姑不时担心地回过头来问他,能行吗?撑得住吗?可千万别溜坡了,要不人和东西就都没了。
    顾田宝说,没事,你自己注意就行。不要泄气,不要停,一口气上去,但速度不要太快,得不紧不慢,一步一步踏稳了。
    郦姑见田宝说话时气都不怎么喘,车子也推得稳稳的,便放心了。
    她温柔地看看顾田宝,心里很庆幸自己嫁了个有力气的男人,干什么活都不怕累。
    还有一身的武艺,关键时刻把她从日本佬的爪子底下救了出来。
    行到一处高地,田宝突然吼了一句:“好啦,石门到了,再往前就是下脚路了。”
    郦姑一抬头,见上方路边,一左一右矗着两块巨石,上下呈长方形,边沿又整齐如削,真的很像一扇石门的左右两边。
    田宝脚下使力,加快步伐,口中“嘿嘿”两声,将车推进“石门”里面停住,让妻子一起坐在车柄上歇息。
    两人共喝酒葫芦里灌着的水。
    为了让郦姑放松紧张的神经,顾田宝给她讲起了这石门的故事。
    这故事,还是顾田宝两三岁时,坐在爸爸膝上听的。它有个题目,叫“锦鸡叫,石门开”。
    传说这石门,是白天开、晚上关的。
    指挥这座石门开关的,不是人,而是对面山上的一只锦鸡。
    清晨,锦鸡一叫,石门就开;临近子夜,锦鸡一叫,石门就关。
    人们习惯了在锦鸡的叫声中起床,又在锦鸡的叫声中安歇。千百年来,周而复始。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一个轻雾缭绕的凌晨,一名贪睡的放牛郎睡眼惺忪地爬上对面山上的锦鸡岭,找那只锦鸡。
    可找来找去,哪里见到什么锦鸡?
    活的锦鸡,看到这么个活人拿着钩刀在找它,也早就跑了啊。
    放牛郎找不到锦鸡,只找到了一处很像锦鸡的一块大石头。
    他想了想,人们口中的锦鸡,莫非就是这块石头?
    对了,也只有石头的锦鸡才会千年不死,一直叫下来呢。是了,是了,肯定是它在作怪!
    放牛郎这么一想,就挥动手中的钩刀,用刀背将石鸡的鸡冠敲了下来。
    也是奇怪,当晚,锦鸡没有叫,而对面的石门竟然没能关上,而是“轰隆”一声塌了,只剩下两溜整齐的门框。
    “锦鸡叫,石门开”的瑞象,从此成为传说。
    当年的小田宝问爸爸:“放牛小鬼为什么要去找锦鸡呢?还打掉了它的鸡冠。”
    爸爸说:“他想多睡一会啊。而锦鸡一叫,东家就会催他起床去牧牛……”
    小田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想,睡觉那是要紧的啊,谁让这锦鸡一定要在放牛小孩睡觉时叫呢……
    郦姑说:“田宝哥,听了你的故事,我都不觉得自己是在逃难了。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白自己。我只要能跟你在一起,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哪怕天天跟着你放牛吃野菜,都是心甘情愿快快乐乐的。”
    田宝将郦姑抱在胸前,说:“是的,我也是。只要能跟你在一起,再苦再累都是无所谓的。”
    黑暗中,他们走过了古城高高的牌楼。
    古城村出过宰相,所以有很多庄严的建筑。
    他们继续沿着溪流和甑山山体之间的小道,一路逆溪而上。
    左边的溪面是黑暗的,右边的山林是黑暗的,只有一条灰白色的路,指引着他们不断向前。
    五更天样子,夫妻俩顺利穿越横坑坞,眼前荒无人烟,而燕落村正在远方一点一点地靠近着。
    旧檀有《离乡》诗曰:
    恩仇自古意难平,
    戴月披星别故园。
    直上高冈回首望,
    河山不见叹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