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想想都觉得太美
作者:大师来了啊焦作   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最新章节     
    当然,能够进入殿试阶段的,那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绝对是过五关斩六将的顶尖人才。
    换成苏墨穿越之前的时代,这些人都是轻轻松松就能被保送进清华北大那种级别的学校的。
    就算他们敷衍应付,也能随手写出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
    因此,那些怀揣理想的读书人,一边揣摩皇帝的心思,一边奋笔疾书。
    没错,揣摩皇帝的心思,在殿试之中可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文章写得再出色,终究还是要给人来看的。而在殿试中,最大的那个当然是皇帝本人。
    假如哪个考生一时兴起,不小心得罪了皇帝……
    那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太美(惨)……
    历史上就有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在庆历二年的殿试中,主考官阅卷之后,一致推举王安石为第一名。
    然而,当宋仁宗拿起试卷一看,发现王安石引用了一个典故,“孺子其朋”。
    这个典故出自周公辅助周成王的故事,那时候周成王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作为周成王叔叔的周公教导他说:“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意思大致是:孩子啊,你将来与大臣交往时,应当真诚相待,视他们为朋友。
    但是,当时的宋仁宗已经有三十多岁,已经执政十几年,比王安石还要年长十几岁。看到王安石这样用典,心里很是不悦。
    这一不悦,王安石状元的头衔自然也就泡汤了。
    宋仁宗勃然大怒,痛斥考官一顿之后,提笔一挥,把倒霉的王安石从状元改为第四名,无缘前三甲。
    至于王安石究竟是无意之举还是故意阴阳怪气挑衅皇帝,外界众说纷纭。
    苏墨觉得,凭借王安石的才华,不太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或许更多的是借此机会阴阳怪气地嘲讽皇帝一番吧。
    这确实体现出了文人士大夫的一股傲骨气质。
    最终的结果便是,宋仁宗此后二十年间对王安石一直持有偏见,从未真正重用过他,甚至直接否决了王安石提出的变法方案。
    直到后来宋神宗即位,才启用了王安石。
    这个反面案例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后世学子: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更别给自己找麻烦!
    宋徽宗在大殿上来回走了将近半个时辰,记下了每一位考生的模样。
    他又仔细地多看了几眼苏墨,随后默默地走进后殿去休息。
    蔡京等一群资深朝臣仿佛得到了大赦一般,纷纷紧随其后,一同踏入后殿。
    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体力早已无法和年轻时相比。
    虽然身为朝廷官员,有着丰富罚站的经验,
    但是,站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依然免不了腰酸背痛、腿脚抽筋。
    相比之下,后殿里至少还有椅子坐,舒适得多。
    又过去了大约一个多时辰,考生们开始陆续交卷。
    说到北宋建国初期有关交卷时间的奇葩规定,那可是不少呢。
    毕竟赵匡胤是从军出身,对于经史子集这类学问并不擅长,到了殿试环节更是束手无策。
    于是乎,赵匡胤想出一个主意,那就是比拼交卷速度。同样的题目,谁答得更快,谁的水平自然更高,谁就能成为状元。
    于是,为了训练快速答题的能力,北宋的士子们都参加了“快速作文培训班”。
    起初几次进行得还算顺利。
    然而,在开宝八年的殿试中却发生了一件颇为尴尬的事。
    王嗣宗和陈识两位考生同时完成并提交试卷。
    赵匡胤的文化素养,显然不足以判断二人水平高低。
    这时,赵匡胤心生一计,提议道:“状元应该是文武双全之人,不如你们俩打一架,谁赢了状元就是谁的。”
    两人一听,顿时愣住。
    但是,皇帝的旨意如同金科玉律,无可违抗。
    双方动手较量的过程倒也不甚激烈。
    原来,王嗣宗自幼学习摔跤,在较量过程中找准时机将陈识摔倒在地,使其头晕目眩……
    就这样,王嗣宗成为了状元,此事也被载入史册。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技多不压身!因为速度快,所以成了状元!
    这样的规则设置,对许多人来说颇具诱惑力。
    一些性急的人心想,文章写得不够好没关系,难道还写不快吗?
    于是,全国的学子们争相加入“速成男”的行列,导致当时的学风变得相当奇特。
    正当此时,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为帝……
    结果,规矩又变了。
    赵光义在主持殿试的时候,明确宣布:科举考试时,交卷越早的人就越没戏。
    理由是:交卷这么早,岂不是显得朕出的题太简单了吗?
    听到这番话,一众考生傻眼了,只能磨蹭到最后,等到天黑灯瞎的时候才交卷。
    然而,在赵光义统治期间,殿试文章的质量明显高于赵匡胤时代。
    这也足以证明,慢工出细活确有一定道理。
    好在到了现在,科举制度各方面都已经趋于完善。
    殿试也改由考官先行评审,再递交给皇帝做最终裁定。
    这样一来,弥补了某些皇帝文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至于交卷时间,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要求严格。
    差不多就可以了。
    苏墨完成试卷,用了两个时辰的时间。
    此刻,大约一半的考生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文章,并带上或轻松或紧张的表情,一一交上了试卷。
    苏墨简单浏览了一下,确认自己的试卷并无错漏之处,便也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