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临时营救团队
作者:半捱坎   罪不至死最新章节     
    在郝青和文燕的精心策划下,他们决定选择让钟经理8人从阿三国出发,经过迪拜中转,最终抵达上海的回国路线。
    这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但因为其他航线暂时没有从阿三国中转可以回国的路线,这条路线是他们可以回国的唯一的路线。
    郝青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眼神专注地盯着屏幕。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每一次点击都显得坚定而有力。他请求票务代理公司筛选出近期可出票的行程计划,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郝青的神情严肃,这是在进行一场关乎生命的战斗。
    与此同时,文燕也在一旁忙碌着。她手中拿着一份清单,仔细核对着每一样需要准备的资料。她的眼神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遗漏。她的动作迅速而准确,仿佛一位训练有素的战士,在紧张激烈的战场上游刃有余。
    “郝青,这些资料都准备好了吗?”文燕抬头看向郝青,语气中带着一丝紧张。
    “放心,都在这里了。”郝青指了指电脑屏幕,上面列出了详细的行程计划和所需资料清单。
    “我已经和票务代理公司确认了,3天后到10天内的航班还有余票,我们得尽快行动。”
    文燕点了点头,她的心中也很是不安。
    她知道,这个旅程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但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第二天的清晨,小林子的手机突然响起,他迅速接起电话。电话那头,是钟经理焦急的声音,“小林子,我弄到了其他5名华人的详细资料,你快记下来。”
    小林子紧张地抓起笔和纸,一边应答一边飞快地记录着信息。他知道,这些资料对于营救行动至关重要。挂断电话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将资料转发给了NINA。
    NINA收到资料的同时,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她立刻开始行动,通过她在阿三国的华人圈子,联系上了另外5人所在的单位或家属。其中,最让她担忧的是那位病倒的高先生。
    高先生是一位56岁的老工程师,从深圳一家机电公司派驻到阿三国,协助客户安装设备。他不仅不懂英语,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太好。NINA联系上高工所在的安装公司的温总后,温总的声音显得急切而坚定:“NINA,我们一定要全力营救他们!高工是我们的骨干老员工,我们一定要想法营救他们所有人!”
    NINA心中一暖,她知道在这场营救行动中,她们并不孤单。很快,在ST公司的会议室里,NINA、文燕和郝青主持下,一个由8名被困华人的企业老板或直接领导组成的32人营救团队群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会议室内,空气几乎凝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和紧迫感。NINA站在白板前,清晰地勾勒出营救计划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需要分头行动,”她说,“一部分人负责联系票务代理公司确保中转迪拜的机票可以顺利尽快出票,另一部分人负责与当地律师和领事馆沟通,还有人需要准备紧急医疗措施。”
    文燕负责协调与票务代理公司的沟通,她的眼神坚定,语气果断:“我们必须确保每一张机票都能准时拿到手。”她在电脑上快速敲打键盘,与代理公司进行着沟通。
    郝青则负责联系当地律师和领事馆官员,他的眉头紧锁,但动作却异常冷静:“我会尽快与他们建立联系,确保我们的营救行动得到官方的支持。但是,中转迪拜的机票现在最快的只有7天以后的了。”
    “请示刘总,看能不能先把中转迪拜的机票先买了,然后看看还有没有中转其他国家的机票,有没有更早点的?”
    与此同时,其他团队成员也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收集被困人员的信息,有的负责筹集资金,还有的负责与家属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营救团队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时间的压力,还有来自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过希望。
    终于,在一个不眠之夜后,他们收到了好消息:所有被困人员的签证问题得到了解决,中转迪拜的机票也已经全部预订成功。而且,他们还得到了当地律师和领事馆的大力支持。
    当NINA在团队群里宣布这个好消息时,整个群都沸腾了。虽然他们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但至少是一个积极的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里,营救团队继续密切关注每个环节的进展。
    他们与被困人员保持着频繁的联系,确保他们的情绪稳定,并准备好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就在营救小组已经给被困的8人买好了从阿三国首都机场中转迪拜的机票后,商会刘会长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他着急的打通了NINA的视频。
    “不好了!”刘会长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急切地说,“原本已经同意给被困的8个华人发放离境许可,可是因为昨天移民局监狱有高级领导巡查,对监狱的人员进行了调整,现在钟经理他们已经没法打电话跟外界联系了。”刘会长脸色凝重,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一看便知是急匆匆赶来的。
    挂断了刘会长的视频,在NINA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NINA,文燕,郝青三人的心都沉了下来。NINA的眼神立刻变得锐利起来,她迅速站起身,紧张地问:“那他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他们有没有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刘会长摇了摇头,他的手势表现出自己的无奈:“目前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了。而且听说监区内部也进行了调整,被困的8人情况不明。”
    文燕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她担忧地咬了咬下唇,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这可如何是好?我们得尽快想办法联系上他们,了解实际情况。”
    郝青则迅速打开了电脑,开始搜索可能的替代方案。他的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显示出他的紧迫感:“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就在这时,小林子突然打视频过来,他拿出手机翻找着之前的通话记录。“等一下,”他说,“钟经理之前给我发过一条信息,提到了一个可能的备用联系方式。”
    听到这里,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NINA的手机,希望重新点燃。小林子迅速地拿出另一部手机拨打了找到的那个号码,电话接通后,他几乎屏住呼吸,小声而急切地说:“喂,请帮我找钟经理?”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阵杂音,然后是一个沙哑的男生用不地道的英语说话的声音:“好的,我会尽力。”
    挂断电话后,小林子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的表情,“NINA姐,我们等等看,钟经理能不能打过来。”虽然这么说,但小林子的眉头仍然紧锁,他自己也在祈祷钟经理赶紧打过来。
    可是,等了半个多小时,钟经理仍然没有打电话给小林子。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整个营救小组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任何来自监狱的消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尝试了解更多信息,同时也在考虑其他的应对措施。
    终于,在一个漫长的等待之后,他们收到了一条简短的信息:钟经理和其他被困人员虽然没有受到伤害,但被转移到了监狱的一个独立区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困难。
    看到这条消息,NINA、文燕和郝青都松了一口气,至少他们的人还安全。但他们也清楚,这意味着营救的难度增加了。
    这时,刘会长在8人营救群发消息:“我们不能放弃,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突破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营救小组不断地与各方面沟通协调,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他们与当地的律师团队紧密合作,寻求法律支持;与领事馆官员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官方援助;同时,他们还通过媒体发声,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此事。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原来,有一位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即将访问阿三国,而他将有机会进入移民局监狱探望囚犯。
    得知这个消息后,营救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国际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并成功争取到了一次探视的机会。
    当代表进入监狱时,他发现了钟经理和其他被困华人的处境。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但至少没有受到严重的虐待。
    代表将这一情况告知了营救小组,终于得到了一些确切的消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虽然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至少现在他们还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