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六韬
作者:家中小五   不见长安最新章节     
    为了争正统,当时的儒学大家们,真的是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往古籍里想方设法的掺私货不说,还禁止自己的学生学习对方的理论。
    这也就导致,其实后世的很多古籍,包括论语,都极有可能是汉朝儒生篡改编写的,早就跟原版对不上了。
    至于张伟和燕翼得到的这本《六韬》,故事倒没有那么曲折,它唯一的疑点就是不知道作者是谁。
    有说是姜太公吕尚所作,因为全书的内容就是围绕文王和太公一问一答展开的,也有说是后人假借其名所作。后世之人普遍认为,这本书应该是战国末期的兵家学者所着,因为书中不仅有战车,还有大规模的骑兵应用战术,从这一点推断,该书最早都应是战国中期所成。
    《六韬》全书六卷六十篇,前两卷文韬和武韬探讨的是君王治国之道,后四卷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探讨的是打仗用兵之术。
    在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六韬》从历代兵书中脱颖而出,与《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一起被确定为武学经书,从此成为兵学着作中最耀眼的七颗明星之一。美国学者凯德?史密斯在《如何读六韬》一文中评价:它像一本军事百科全书。
    话说回张伟这边,桥公不知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就给了他两人一本书,张伟和燕翼无奈之下,只得花钱向狱吏钱老五买了纸笔,轮流抄写此书。
    相比于燕翼,张伟学的更艰难些,尤其书中的好多字都是通假字不说,他连意思都搞不清楚,得亏燕翼在旁边时常为他解答,不然张伟怕是都要放弃了。
    由于知道桥琳后面要考教他们,两人俱不敢偷懒,皆勤奋学习着,然后张伟发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对的。
    要知道他前世不过一学渣出身,天生对读书就不感兴趣,不然也不会识字这么久,手上就一本论语。
    现在被关在牢房里,限制了自由不说,旁边还有个学霸天天抱着书卷不撒手,废寝忘食的苦读,把自己的画风都带偏了。
    张伟从开始的人在心不在,变成如今的全神贯注,可以说全靠燕翼凭一己之力制造出来的学习氛围。毕竟每个人人多多少少都有上进心,看到别人那么努力,心里除了敬佩外,还会有种不服输的劲头,他能做到,凭什么我不行,自然而然的就会受其影响,也跟着努力起来。
    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也到了桥琳考问他们的时候,由于两人太过专注,以至于桥琳出声呼唤,两人才回过神来。
    张伟、燕翼:“晚辈白圭(伯安)见过桥公。”
    “嗯。”桥琳点点头,随后说道:“此龙韬卷,你们读了有几日了?”
    张伟略一思索,回答道:“回桥公,已有十日了。”
    桥琳:“进度如何?”
    燕翼:“晚辈已能背诵。”
    张伟则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声说道:“晚辈愚钝些,目前只能熟读,尚不能背诵。”
    桥琳:“无妨,学路漫漫,有天资聪慧者,可一日千里,也有平凡之人,只能埋头赶路,但无论快慢,只要还在往前走,便都值得夸奖。”
    张伟:“多谢桥公。”
    桥琳:“各自说说看,你们读龙韬卷时,里面哪一篇给你们的印象最深刻?”
    听到桥琳的问题,张伟还在翻书,燕翼已经拱手说道:“回桥公,晚辈印象最深的是奇兵第二十七篇,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桥琳:“为何选了这段?”
    燕翼:“因为此乃为将之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桥琳点点头,未做评价,又问向张伟:“你呢?”
    “回桥公,晚辈印象最深的是选将第二十篇。”张伟捧着书卷,也顾不上失礼,低头照着书本念道:“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桥琳沉默了小片刻,似在回忆:“你又是因何而选了这段?”
    张伟:“回桥公,晚辈只是觉得,这一篇虽然写的是如何挑选并了解将领水平的高低,但实际上这八种方法,不只可以用来选将,也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挑选人才,辨别品德优良。”
    桥琳略一思索,又问道:“你可知,为何挑选人才需要辨别品德优良?”
    张伟:“因为有才无德之人比无德无才之人更可怕,无德无才之人,至多不过害了自己和周身之人,而有才无德之人若是身居高位,则能祸乱天下。”
    “善。”桥琳赞了一声,随后将手中的一卷书籍递给了张伟:“此乃文韬卷,将其熟读,仔细些。”
    又将另一卷书籍递给了燕翼:“此乃虎韬卷,你记下后,再与白圭交换他手中的文韬卷,待你二人将这两卷读完,我再来考问。”
    张伟、燕翼:“诺。”
    虽然不明白桥公为何分别给了两人不同的书卷,但张伟还是老老实实的坐下,翻开了文韬卷,然后就被其开头的文师第一篇给震惊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张伟不可置信的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看错后,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卧槽,这真的是本兵书?
    还有这种发言,在这个时代,怎么看都不会被统治者接受吧?
    毕竟你不宣传忠君爱国就算了,竟然还高喊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不妥妥的在挑战皇帝的个人权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