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封死城门,断了投降的念想
作者:楚南风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最新章节     
    崇祯轻轻皱眉,“方尚书,粮食的事,朕自有办法,你只管尽快查清底数,定量供应即可。”
    “老臣遵旨!”方岳贡跪地领旨。
    崇祯一挥手,“去忙吧!”
    方岳贡急忙起身,带着一众户部官员,向户部赶去。
    崇祯一抬头,看向一个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的汉子。
    “左都御史。”
    “陛下,臣在。”身材魁梧,身着大红朝服的李邦华出班奏道。
    崇祯知道,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熟知兵事,曾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整顿过兵政,清查过吃空饷。是吟唱着“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慷慨赴死的大明忠臣。
    只是,为人太过正直,常被宵小所害。
    多次罢官,多次起复,却依然忠心耿耿。
    看李邦华挺立在前,崇祯突然站起身,走下太师椅,向李邦华走去。
    李邦华不知何意,眼神中有些惶恐不安。
    “陛下.....”
    李邦华正要下跪,却被崇祯一把扶住。
    “李御史,国难当前,可否做朕的于少保?”
    于少保?
    李邦华有点懵!
    于少保就是于谦,刚正不阿,一生清廉,为人臣之楷模。
    明英宗朱祁镇被大太监王振所误,御驾亲征,50万精锐被灭。瓦剌大军围城,于谦一个人吟唱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朝中大臣都想逃跑时,振臂高呼,力排众议,力主抗敌。最终力挽狂澜,拯救大明。
    于谦,是配享太庙、万世传颂的大英雄,也是李邦华心中的完美偶像。
    “陛下,臣可以吗?”李邦华呢喃。
    面对崇祯诚恳的目光,李邦华一时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国难思忠臣!李御史,你就是朕心目中的于谦。”
    “啊......”
    李邦华感动了,泪目了!
    “陛下,若此,臣当效死!”李邦华立马下跪领旨。
    他心中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清剿流贼、救万民于水火,做个青史留名的中兴之臣。
    崇祯急忙解下天子剑,郑重递到李邦华手里。
    “李邦华,朕拜你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危难之际,朕赐你天子剑,见此天子剑,犹如见朕。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勋贵大臣,你可以先斩后奏。生杀予夺,不必请旨。”
    “谢......谢陛下!”李邦华抬眼,老泪纵横。
    一颗激动的心,一双颤抖的手,紧紧握住天子剑。这是他多少个日夜,梦寐以求的权力啊。
    “李尚书,从今时起,京师各城门守将兵官,由你择优选配。”
    “不符要求的,该撤职的撤职,该调换的调换。”
    “京师所有将士,包括三大营、锦衣卫、东厂、守城将士,都由你整训。谁敢不从,谁敢贪赃枉法,军法处置,不必请旨!”
    “从今时起,你只管募兵、练兵、守城、杀敌......”
    “朕在京师,专门为你筹粮!筹饷!”
    崇祯的话,掷地有声,干脆利落,在场文武百官都听得热血沸腾。即使是官油子魏藻德,也听得血脉喷张。
    李邦华感动了,双手捧着天子剑,泣不成声。
    他等这一天,太久了!
    崇祯若早一日如此英明,大局又何至于此?
    李邦华一抬眼,坚定而决绝:“陛下,臣赴汤蹈火,必不辱使命。”
    崇祯微笑着扶起李邦华,守城,终于有主将了。
    “李尚书,去吧,五万三大营将士,还等着你呢。”
    李邦华手持天子剑,带着兵部官员,急忙往三大营所在的阜成门方向赶去。
    李邦华曾整顿过三大营军务,这次重整旧部,他底气十足。
    崇祯一扭头,看向身穿大红蟒袍的内阁次辅范景文。
    “范尚书。”
    “老臣在。”范景文出班奏道。
    “范尚书,今日起,内阁首辅的担子,就请你挑起来了。”
    “啊......”范景文也有点懵,“陛下......臣......”
    不等范景文谦虚,崇祯继续道:“范尚书,危难之际,朕需要你带领文武百官、京师百姓,全力支援兵部尚书李邦华,全力保卫京师。”
    看着崇祯期待的眼神,须发苍白的工部尚书范景文,也一时涕泪横流。
    家国情怀,黎民众生,由不得他退让。
    “陛下,老臣谨记于心。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范首辅,还是那个事。”崇祯立马改口。
    “朕命你立马组织工部官员和所属工匠,用砖石、泥土,封死所有城门。”
    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工部尚书范景文也深深赞同崇祯皇帝的主张。
    只是,他还有所顾虑。
    “陛下,臣领旨遵命!”
    “只是,光凭工部官员和所属工匠,一夜完工,人手犹显不足。”
    “还有,13道城门一起砌墙,所需砖石、泥土数量太大,一夜功夫,绝难完工。”
    “臣斗胆奏请陛下,可先择紧要之门砌墙,其他的,稍缓工期。”
    崇祯摇摇头,“首辅勿忧,一会,朕和李尚书,亲自帅文武百官、三大营、东厂、锦衣卫所将士,为首辅搬砖!”
    “至于砖石,可就近取材,就把瓮城拆了吧。”
    “啊......瓮城?”
    “对,城门都堵了,还要瓮城何用?”
    “等打退了闯贼,咱再建瓮城不迟。”
    范景文深深点头,急忙下跪,“如此,老臣谢主隆恩,定当如期完工!”
    当夜,京师十三个城门,点燃篝火,连夜开展轰轰烈烈的砌墙。
    五万刚刚领到欠饷和守城银的三大营将士,被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平均分配到13个城门,拆瓮城,搬砖砌墙,特别卖力。
    火光之中,身穿金黄色鱼鳞鱼鳞叶明甲的崇祯,也抱起一块砖,放到墙洞之中。
    王承恩和李若连看崇祯帝亲自动手,也急忙撸起袖子,带着锦衣卫和东厂番子,奋力搬砖、运土、担水。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夜,整个北京城,仿若一个忙碌的大工地。
    眼看一切顺利,墙洞砌好一半多,偷袭的流贼还没来,崇祯这才舒了口气。
    穿越第一天,“撤回三大营、拿下开城门的王德化和张缙彦、发饷、砌死城门”四大任务,可算是快做完了。
    做完这些,崇祯也仅仅是舒了一口气。
    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还需要他去完成。
    崇祯知道,北京城有人口35万,再加上这几日蜂拥流入的灾民,估计要在50万上下。
    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子民。
    他们要吃,要喝,要活下去。
    可钱从哪来?粮从哪来?
    军粮犹显不够,军饷犹显不足,要满足50万民众的吃喝拉撒,任重且道远。
    突然,王之心带着一队东厂番子,急匆匆赶来了。
    “皇爷,王德化家,已抄完。”
    崇祯抬眼,期待道:“吵得多少银两。”
    王之心邀功道:“皇爷,一万五千两呐,没想到,王德化还是一个大贪官。”
    崇祯一怔,张着嘴,竟惊着了。
    奶奶的,刘宗敏拷饷,王德化立马就拿出三万两,他家的存银,绝不会低于五万两,抄了一晚上的家,你特么就一万五千两。
    一刀切这么多,可真快啊。
    崇祯喃喃:好啊,朕的钱,你也敢拿大头,等方正化回了,朕让你图个干干净净。
    “王提督辛苦了。”
    “替皇爷办事,不辛苦。”王之心一晚上搞了3万5千两,再辛苦也愿意啊。
    “王之心,李若琏,你们每人带200名兄弟,现在随朕去见个人。”
    王之心和李若琏面面相觑,心想,又是那个倒霉蛋。
    嘴上,却一句不敢多问。
    李若琏急忙扔下砖头,迅速挑选200名精悍手下,跟着崇祯帝的乌骓马,向城内杀去。
    月黑风高夜,杀气腾腾,向城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