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出发
作者:平安的平平   赵氏发家记最新章节     
    赵六郎从书房里挑了好几本书,都是古籍的手抄本,原本泛黄破旧,有些地方字体还糊了,相比起来,他更乐意看杨文礼抄录的书籍。
    几人刚从新屋子里出来,就碰上来请老杨头吃饭的晴姐慧姐。
    赵家院里摆了三张大桌子,酒肉齐全,赵六郎单独跟长辈坐一桌,他往左看是赵老三,往右看是赵老四,整个人十分拘谨,夹在中间默不作声的吃饭。
    赵老头跟老杨头喝酒聊天,无非是谈论些子孙前程的问题,时不时朝见识多的赵老三赵老四问一两句。
    作为长子的赵老大反而不起眼,按理说这种场合应该是他给长辈热场,可他因为张氏和离一事,整个人浑浑噩噩,又跟儿女斗气,气的赵老头好几日没吃下饭。
    他不想着再给这个儿子留面子,专心培养赵大郎,顺带多关注了一下赵老二。
    孩子多的人家就这一个弊端,顾了头尾难顾中间,赵老大是长子,自然得赵老头看重,年纪小的赵老四是幺儿,又有一个形影不离的赵老三,这两个儿子又让赵老头操了不少心。
    平日相处中难免顾忌不到赵老二,等发现养成个沉默寡言的性子后想改都改不了,如今分家后却越来越像个一家之主,话不多,但极有主见,比从小受教导的赵老大不知厉害到哪去了。
    赵老头跟吴氏心里对他愧疚颇多,一是觉得自己对这个儿子不够上心,二也是觉得没有帮他找个好媳妇。
    可分家后闹腾最厉害的许氏被治的服服帖帖,一向老实的张氏却在分家后兴风作浪,最后落了个和离的局面。
    这事老杨头自然早有耳闻,村里人一有什么八卦,就有好事的妇人跑到他家门口大声嚷嚷,想不知道都难。
    这村长当的,整日不是断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帮大家伙劝架。
    他如今已经在培养新村长,等过两年就立即卸任,整日钓钓鱼下下棋收收佃租,多舒服的日子啊!
    嘴里酒水的辛辣味再次弥漫上舌尖,他赶紧夹了一筷子菜压压劲。
    正和亲家喝的上头时,一旁的杨氏喊了一声,“爹,你上回不是说拿了一方好砚过来吗?这东西都放在一块,我也认不出,你来帮我看看吧。”
    东西基本都是杨家拿过来的,好坏差不了多少,杨氏找了个由头就是不想老杨头多喝,烈酒喝多了伤身。
    桌上老杨头也没有任何不快,笑呵呵跟赵老头说了一声后,就坐在屋里看着赵六郎忙上忙下的搬东西。
    一个大箱子,四五个大包袱,赵老四看的皱眉,“这是上学还是搬家啊?”
    除了衣物书籍,自然离不开吃食,赵六郎装了好多。
    “天冷的快,冬衣就得多备几套,更别说那些笔墨书本,”杨氏解释道:“真要都带走 ,便是一车都拉不完。”
    “六郎住书院哪有那么大的地?到时东西都没法放。”
    “爹,你放心吧,屋子大的很,挤挤就行。”
    赵老四看着他问,“你咋知道?”
    “我去看过。”赵六郎把脑袋从车厢里拔出来,“跟我的屋子差不多大,四个人住。”
    杨氏一听欢喜道:“六郎,你舅舅家还有许多名家典籍,都是世面上不常见的书,你再带些过去。”
    赵六郎心里叫苦,忙摆手拒绝,“娘,我昨日已经去见过舅舅舅母了,拿了好多书, 够了够了。”
    赵老四心里意外,没想到这小子看着大大咧咧,还晓得去拜见舅舅。
    赵六郎怕杨氏继续提这一茬,立即道:“爹,我们快点走吧,免得错过时辰。”
    他这一句话将赵家众人都吸引过来,吴氏跟赵老头说了几句好话后,赵老三就驾车送父子两个去县里。
    杨氏情不自禁的往前追了几步,淡青色帕子捂在胸口,赵六郎这一走,日后见面的机会太少了。
    他会越飞越远,最后超过他父亲。
    杨氏的兴致不高,整日除了看书,就是神游,连针线都懒的摸。
    这样一来也没有时间管蓉宝嘉宝,两人混在小孩堆里开心的不得了。
    只是村里婶子太八卦,总是拉着两人问,“你爹跟六郎哪去了?是不是又去府城挣大钱?”
    蓉宝生无可恋,叹气道:“自然是没有。”
    那妇人一脸你别想蒙的神情,“那你爹跟你哥咋不见人嘞?”
    “我爹带着六哥走亲戚去了。”
    妇人不解的皱着眉思索,“你家还有啥远房亲戚?”
    蓉宝趁机从她手上溜出来,立即追上前面的嘉宝,两人齐齐朝山上跑去。
    小孩滑的像泥鳅一样,妇人拔高声音喊 ,“蓉宝,赵家丫头,你回来,婶子有事问你。”
    蓉宝的小短腿跑的更快了,把一旁的嘉宝远远丢在后面。
    两人的嘴巴严实,任由村里人怎么撬都撬不开,大家伙问了几回后,也知道小孩不好对付,便只私下猜猜。
    唯一知道真相的除了赵家林家就只有袁寡妇,她把家里的活忙完,就站在院里看着屋内苦读的儿子,神情落寞不已。
    袁大郎并没有收到赫章书院的帖子,尽管他去考试那日已经有所预料,等真到这一天,还是会觉得心里难受。
    他身子不好,从小到大就没有什么朋友,如今念了好几年书,说话举止跟村里孩子不同,大家伙就更不乐意带他玩了。
    除了村里小孩过来换铜板时家里热闹些外,平常母子两个都是各忙各的,袁寡妇干活,袁大郎就念书。
    他并不觉得日子难过,只是近来每每想起无法去赫章书院读书,都觉得对不住娘。
    一个独自供养孩子念书的寡妇,真的吃了数不尽的苦。
    除了面对村里的流言蜚语跟排挤,她还要把自己当男人用,担水、劈柴、下地干活,样样都自己来。
    日子定然是苦的,但只要一想到孩子,就什么都能熬过去。
    袁寡妇从赵老四嘴里早就听说了这件事,失落并不是没有,但更多的是对儿子的心疼,那么瘦小的一个人,夜夜读书到半夜。
    她每晚坐在自己屋里看着隔壁透出来的光,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心里悲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