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花篮
作者:平安的平平   赵氏发家记最新章节     
    “要不是嘉宝让着,早打过不少架。”杨氏端了一盘橘子过来,“蓉宝那心眼比芝麻粒还小,我就是跟嘉宝多说两句话,她都要觉得我偏疼。”
    刘氏不信,“这平常瞧着,兄妹俩不挺和睦吗?也没见着为了什么争气?”
    “这些年大了还好,以前小的时候,就是吃奶抢不过嘉宝都要哭半天。”吴氏一脸无奈,“这哥哥不好当,要是换成别人,兄妹俩早结仇了。”
    宽敞的堂屋全是新打的桌椅,杨氏坐在一旁给两人剥橘子。
    刘氏接过吃了几瓣,想到院里的小孩,轻轻笑道:“给外面孩子拿几个出去,这家里不怕人多,就怕没人,有人给你凑人气,如今热闹,以后的日子就红火。”
    “哎。”杨氏端起盘子笑着起身。
    外面的孩子围着她婶子婶子的叫个不停,都在说自己今天干了多少活。
    “赵四婶婶,我干活可以厉害了,明天再来帮忙。”
    “我最厉害,我可以搬好几个。”
    杨氏摸着他们的脑袋,招呼道:“去屋里坐。”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摇头,“我们要在外面玩。”
    鸟是不受拘束的,山上田里到处飞。
    赵家的热闹,许氏跟赵三郎一点都沾不上,两人每天干活累的腰酸背痛,回家倒头就睡。
    好不容易把地都松完,又要去山上砍柴,赵三郎身上的伤就没有断过,以前的刚好,又被赵老二抓到偷懒痛揍一顿。
    他坐在桌上大口的往嘴里扒饭,怨恨的看着院子里玩闹的众人。
    赵大郎前段时间用竹条编了一个兔子样的花篮,虽然看着呆板,但也有耳朵有头,如今被蓉宝几个拿着装果子吃。
    赵二郎刚好闲着没事做,就跟着学了好几天,如今终于能做出一个像样的东西。
    蓉宝歪头将这只花篮看了半天,诚实道:“二哥做的好丑啊!”
    “胡说。”赵二郎揉着她的脸,“明明跟大哥做的一模一样。”
    他还偷偷比较过,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蓉宝躲到晴姐身后,探出个脑袋,“才不一样呢。”
    “没眼光。”赵二郎作势又要去揉她,被晴姐护崽子一样的挡在身后。
    “瞧着怪好看的,拿去卖有人喜欢吗?”
    “有!”蓉宝扯着嗓子,“我可喜欢了。”
    她想了想,又补充一句,“我喜欢大哥做的。”
    赵二郎感觉自己的心口被捅了一刀,十分有骨气道:“我不卖给你。”
    “我才不买呢。”
    赵二郎被气的把那只花篮抢过来,想着晚点就拿去烧了。
    “这篮子怪有意思,摆在家里装果子装点心好看,改天叫大哥改天做几个,拿到县里去卖。”
    赵二郎想这事想了好几天了。
    晴姐一愣,没想到他心里能想到这上面,她扭头看树下装着橘子的篮子,粗看还真有点精致。
    东西是用竹子做的,这山上到处都有,不值钱的很,就算卖不出去也只是耽误些功夫,又不亏钱。
    赵大郎自然乐意,他回到家洗完澡就坐在院子里编篮子,这下子不止赵二郎跟着学,晴姐也坐在一旁。
    身边还围着许多小孩,想看看他怎么做的。
    赵老四一见立马端着零嘴过来凑热闹,“大郎这手艺都比的上你二叔了,别看这东西不起眼,一年挣个私房钱是够用了。”
    赵二郎摇头,“我爹说就是挣点买肉钱。”
    “你爹又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赵老四十足肯定道:“我去年算了一下,差不多有一两银子。”
    “四叔......四叔,你......你别开玩笑啊?”赵二郎下巴都快掉了,语气带上些结巴,“要真这么挣钱,那村里人不都编筐子啊,还种啥地啊!”
    大家谁是个傻子不成?有挣钱活计不知道干。
    “你是不是傻啊?”赵老四一点不客气的拍了他一下,“那镇上才多少人,东西卖不掉自然挣不到钱。县里人多些,你爹的手艺又好,东西好卖的很,我往哪支个摊,也就半个时辰的功夫,几十文就到口袋了。”
    这钱在赵老四看来自然是少,但作为家里零用却差不多,都能割上两块肉了。
    他探头四处看了几眼,见赵老头在房里,背着蓉宝等人贴在他身边道:“我以前帮家里卖东西,总偷偷藏两文钱,跟你三叔一人买个馒头吃。”
    又白又烫的大馒头咬一口,香的恨不得连舌头都吞进肚。
    那会年纪还小,七八岁的孩子,正是好吃的时候,捧着哪二三文钱,能忍住不全花都称的上一句懂事。
    想着到时没被发现就白挣了这口吃的,要是被发现,大不了挨一顿打,也值了。
    两人到现在还以为这事做的谨慎没被人发现。
    可那会家里多穷啊!一文钱都恨不得掰碎了花。拿出去的鸡蛋竹筐值多少钱,吴氏心里一清二楚,她第一次点钱的时候发现少了两文,只以为是东西便宜卖出去了。
    等每回都少两文的时候,事肯定不对,她见两人知道分寸,就没有声张出来,由得他们欢天喜地的去赶集。
    吴氏每每想到这事都觉得心酸,要不是穷,谁会计较这一文两文,如今日子好过,就是几文钱的糕点也说买就买。
    赵二郎神情微怔,不解问道:“四叔,你不是在外面挣了很多钱吗?”
    “那都是后来的事,我十岁那年偷偷跑去县里,天亮出门,天黑才到家,差点被你爷爷打死。”他这话不避人,绘声绘色像讲故事一样把那段苦日子讲出,“我运气好,撞上了大户人家办寿发寿包,学着周围大人弯腰说几句好话,兜了四个大馒头,一口气吃了两,撑的都走不动道。”
    “还有这好事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来。
    “何止,有些大户人家娶妻嫁女还会撒喜钱,我跟你三叔厉害,一路捡了五六十文。去买了最便宜的红纸求老夫子帮忙写了十几副对联,挣了一百多文。也没舍得花,就掏两文钱坐一趟牛车进城,帮人家跑腿送信送饭食,每日挣个二十几文,日子这才好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