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不符合常理
作者:小香烟   明末:乱世崛起最新章节     
    崇祯三年六月十三,乾清宫。
    此时的崇祯皇帝,脸上满是怒容,因为他面前龙案上摆放的,都是弹劾奏章,且弹劾的目标出奇的统一。
    那就是延绥中路指挥使、他亲自赐旗的护民军主将——王毅。
    而所弹劾的内容,也十分的浮夸。
    说是王毅在延绥中路各堡进行强行整编,弄得乌烟瘴气,各堡将官更是被逼得行犯上之举,唆使墩堡士兵袭击王毅。
    不仅如此,王毅趁着赶走张献忠起义军之际,直接将米脂县控制,还强行收走乡绅地主的田地,推行劳什子的均田地政策。
    因此还发生了民变,王毅更是以铁血手段进行镇压,所有参与的乡绅地主及其家眷,都被执行铳决,参与的佃户们也被罚。
    如此种种,朝中大臣们大书特书,说王毅所作所为带来了严重后果,不少百姓正在密谋造反,许多百姓遁入山中,成了山匪,米脂已经成了人间炼狱。
    甚至将张献忠起义都归咎于王毅的胡乱作为。
    这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导致陕西剿贼进展的相关奏章,都几天没有呈上来了。
    “皇爷,消消气,身子要紧!”王承恩端来一杯放凉的茶水,放到崇祯皇帝的面前。
    崇祯皇帝眼中满身阴沉,道:“他王毅就是这么报答朕的?”
    他越想越气,他对王毅可是不曾亏待半分,小小年纪便给与了正三品的高官,他不求王毅能做的多么好,但起码不要弄出兵变与民变来。
    兵变还好,以护民军的强大,可以直接压下去,他倒是没有多少担心。
    可民变就不一样了!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大明朝已经是动荡不安,每一地的民心,都是弥足珍贵,何况是打乱的陕西地界。
    一旦弄出民变,那就意味着增加一支起义军,他大明又要多耗损多少钱粮才能压下去?
    心中怒火无以发泄,崇祯皇帝只能将目光看向了王承恩,气呼呼的道:“大伴,你说说,这王毅为何会变成这样?”
    王承恩虽然没有看奏章,但他毕竟是秉笔太监,对京城中的消息非常灵通,所以也知道了皇帝是因为何事发火。
    他开口说道:“皇爷,奴婢不知,不过……”
    话说到这,王承恩突然闭嘴,这是朝廷政务,他不能参与进来。
    看着话只说了一半的王承恩,崇祯皇帝明白了其中原因,道:“大伴,你直说便是,朕不怪罪你!”
    王承恩略微犹豫,才小心的开口道:“皇爷,奴婢虽然不知王将军为何会如此,不过这么多大臣上奏章弹劾王毅一人,这本身就有些……有些不符合常理!”
    闻言,崇祯皇帝眼睛一亮,道:“是啊,朕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他处理政务也快三年了,以往的弹劾同一个人的奏章,能有个十几份就说明事情很严重了。
    可现在,他面前弹劾王毅的奏章,有上百份,且内容不尽相同,这其中若是没有猫腻,他一点都不信。
    或许王毅真做过这些,可带来的后果,绝对没有奏章中弹劾的这般严重,不然陕西那边早就六百里加急送来了。
    而若在没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又有这么多大臣弹劾王毅,那就说明朝堂有人要将王毅铲除,且人数不少。
    崇祯皇帝眸子深邃,道:“大伴,难道又是党争?”
    王承恩想了想,道:“皇爷,是否为党争,奴婢不知。但如此之多的大臣一同弹劾王将军,那说明王将军的所作所为得罪了这些大臣!”
    闻言,崇祯皇帝点点头,随即又皱起了眉头。
    从弹劾奏章上来看,他还真没看出王毅的所作所为,哪里得罪了这些弹劾王毅的大臣。
    不过,他能想到到一些,那就是王毅触动了这些大臣的利益。
    “大伴,王毅所做的这些,是对是错?”崇祯皇帝发问。
    王承恩低眉沉思许久,才开口道:“皇爷,奴婢以为,王将军是对的!”
    “嗯?”崇祯皇帝来了兴致,道:“大伴,你说说看!”
    王承恩组织了一番语言,道:“皇爷,王将军在延绥中路强行整编,应该是为了铲除边军积弊,乃是为了强军。
    边军素来都有贪冒之事,王毅此举定然要触碰各堡将官的利益,且王毅正是嫉恶如仇的年纪,行事强硬些在所难免,没给那些将官留后路,兵变也就能说得通了。
    而在米脂县,王将军强行收走乡绅地主的田地,可能是因为乡绅地手中田地太多,王毅为了将田地均分给百姓耕种,自然要对那些乡绅地主下手。
    百姓得到田地会安心,不应该引发民变,这其中必然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很可能是那些乡绅地主的原因,所以王毅才会铁血手腕镇压!”
    王承恩顿了顿,连忙补充道:“皇爷,这些都是奴才的一些猜想,当不当真!”
    听到王承恩的分析,崇祯皇帝诧异的看了王承恩一眼,没想到王承恩也有如此见识,竟然与他心中所想的一样。
    不过,这些毕竟是猜想,情况到底如何,还需要验证。
    只是,他之前安排去监视王毅的锦衣卫,竟然有一个多月没有传回消息了。
    本以为是这段时间,王毅那边没有什么事情值得锦衣卫禀报,现在看来,全然不是如此,应该是那些锦衣卫出了什么变故。
    “大伴,派出去的人,大概还要多久能回来?”崇祯皇帝问道。
    在大臣们递上弹劾奏章的第一天,他便派遣人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赶往米脂县,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更是亲自前往,现在已经过了四五日了。
    王承恩想了想,回道:“回皇爷,若是没有意外,也就今明两日可回返京师!”
    闻言,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大伴,骆养性一回到京师,让他第一时间来报!”
    他话语才落下没多久,一个小黄门便为低着头、小步走了进来,对着崇祯皇帝恭敬的跪拜,道:“启禀皇爷,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