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要人2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会场剩下的就是农村工作部的一些同志,还有一部分老区的同志。
    王致远看了看时间,就说道:“上午先这样吧,下午我们接着开,你们也规划一下,看看各县有没有什么好的发展特色,这次准备给大家一些支持。”
    众人也都喜笑颜开的离开了。
    接着王致远带着章识言到隔壁产销社的办公室,向在场的同志介绍了下章识言,两个部门这么近,王致远让章识言一起整理这两个部门的文件和报告。
    产销社注定是一个人员庞大的部门,虽然真正隶属的人员不会超过千人,但每天的事务也是很多的,特别是每天的统计报告。
    现在产销社还没有完全铺开,各地还没有完全连成一条线,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供”这个方面。
    产销社各个店面收购物品价格清晰,收购价各县都是一样的,检验也不是很苛刻,定收购商品的品级,也不是自己单独定,而是在各镇组织农会的成员,一起商量,确定等级。
    各地农民都很高兴,无理取闹的少,掺假出售的也过不了农会那一关,很多农民都愿意将经济作物等卖给产销社。
    所以收购原料,供应各个企业,目前是产销社做得最好的,也是最容易完成的。
    销售这一块目前还是局限于各个专区,只要少数商品突破了专区的限制,畅销全省。
    进步已经很大了,至少是跨越了各县,将一个县内生产的不值钱的东西,卖到了其他地方,增加了农民不少的收入。
    今年等运输力足够了,看能不能全省一条线,让各县生产的商品,在全省遍地开花。
    产销社这边对章识言也是很欢迎,办公室人员也是不多,很多都到各专区去工作去了。王致远也就跟大家简单的开个会,勉励大家一下就离开了。
    对陈效忠和荣光明,王致远还是很放心的,没有他们,这个产销社也很难办起来,还取得了这么大的优势。
    下午的时候,王致远又在农村工作部跟大家开会,这次会议,主要参与人员就是老区的一些同志,同时王致远还将省信用合作社的同志也叫了过来。
    “这次将大家叫过来,是想着发展一下老区。老区人民一直坚定的支持着我们,现在大家的日子虽说好过了不少,但是在我看来,还有待提高。
    我们地区的同志,在老区拍了几部纪录片,我看看了,又想到我们通和地区,我想老区的人民也应该过好好的生活。
    不少老区我还没有到实地去看过,目前大家推行的农村合作社,在老区实行得怎么样?”
    “王书记,我们唐县,大家是积极响应,参加合作社的人员已经超过80%了,发展很是迅速。”
    “我们地区也差不多有75%的农民入社了。”
    ……
    在场的同志都介绍着各县的情况,形势还是很不错的。老区人民在几年前就流行着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在52年前也有很多。
    没办法,地理位置不好,产出不多,劳力也不充足,大家只好抱团取暖。
    对搞合作社,大多数人是赞成的,特别是保定专区下面几个县城老区,去年电影一宣传,就主动开始成立起合作社了。
    王致远笑着说道:“群众的热情,我是看到了,你们这些地方,说实话,地理条件有些差,资源也不够丰富,人口多,光凭农业,还是很难有大的发展。
    你们那边合作社成立了不少,我想让大家跟我们通和地区一样,联合合作社一起办些工厂,搞一些产业,带动地区的发展。
    只要你们生产出了东西,产销社负责跟大家销售出去。不知道你们各地愿不愿意?”
    “王书记,要是能够像你们通和地区那样,干什么我都愿意,可是我们地区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办不起工厂。”
    其他县的同志也是这个意思,说法大同小异,县里没有钱,上面拨款也不多,县里发展不起什么产业。
    “大家的困难,我是知道的,你们各地的问题,只靠县里,是很难解决的。
    要跟人民一起共同努力,才可以有个好的发展,光靠县里,能办几个工厂,要跟合作社,跟社员一起才行。
    我们通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工厂虽然县里有参股,但是大头还是各合作社的,也就是社员的。
    当初出资的都是社员,现在合作社每家社员都享受着工厂的分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当初大家投入的那点资金早就回本了,工厂也发展起来了。”
    “王书记,我们那边农民也没有多少钱,让大家出钱,只怕是很困难。”
    王致远沉声道:“这个问题我是考虑过的,所以这次我就将省信用合作社的马士林社长请了过来,跟大家共同商量一下。
    老区人民的贡献,我们不能忘,想将那边发展好,目前唯一的好办法,就是组织那边的合作社一起办一些工厂。
    技术,可以组织人到我们通和地区去学习,设备可以从我们通和地区购买,等工厂建设好了,技术、设备、熟练工人也都有了。
    工厂自然就办起来了,小作坊要有,大一点的工厂也要有嘛。
    资金方面的问题,我打算让信用合作社给大家解决,向愿意参与的社员贷一笔款,专款专用,就用来投资合作社工厂。
    以户为单位,也没有多少,看工厂的规模大小,我看最多也不会超过每户200元,等工厂建设好了,投产之后不到一年时间,部分工资加分红,还清贷款,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是对老区人民的优待,只有这样才能在老区将工厂办起来。”
    这一套跟王致远当初给大家建房子一样,没钱就给大家进行贷款。
    贷款投资建设工厂,有通和地区的帮助,基本是没有风险的,可以实现发展的弯道超车。
    在场的众人都陷入了沉思,省信用合作社的马士林率先说道:“王书记,王部长,这个贷款的事情,不是一个小事情,到时候要是收不回来,我们省信用社可不好办。
    既然缺钱投资,可以向省里申请,老区拿出一些发展方案,找一些老同志申请一下,通过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毕竟省里现在财政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