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化肥缺口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在地委的一系列动作中,农村也迎来了夏收,现在都是合作社了,收割的事情主要由种植的人进行张罗,不过合作社也会组织一些闲着的人帮忙。负责种植的,也会请家里有空的亲戚来帮忙,这个时候亲戚多,同族的也多。
    招呼一声,一支丰收大军就组成了,一人一天2亩地的收割任务,基本不会超过3天就能完成,现在也正是农忙的时候。
    夏收主要是以小麦为主,通和地区90%以上种植的都是小麦。今年小麦的长势好,又是一个大丰收,在通和县,今年产量至少不会比去年低,固城、霸城、文城、任城、大城五个县,每亩地也都分了一点点化肥,产量也会有一些提升。
    现在化肥产量有限,要最大化的使用,使农业产量提升。一般施肥时期简单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3个环节,每种作物细分的话又不同,各个阶段的施肥要单独计算使用了。现在通和地区各地夏收后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高粱、小米等,通和县是以小麦为主,别的也有种植。
    目前化肥的余量通和县金坷垃化肥厂还有2.5万吨左右,月产5000吨,合成氨工厂还有氮肥1.8万吨,月产4200吨不到。月底3个合成氨化工厂投产,初期产量也有3000吨,熟练后4200吨不难,9月底又有5个合成氨工厂投产。
    通和专区6个县共有耕地575.05万亩,在优先保证通和县的化肥供应的情况下,要使固城、霸城、文城、任城、大城五个县的土地,能够最大范围的使用化肥进行增产。
    通和县有接近100万亩土地是种植的水稻,别的都是种植玉米、黄豆、高粱等,今年准备号召通和县种植5万亩红薯,固城、霸城、文城、任城、大城五个县至少种植3万亩红薯,主要是新开荒的土地种植。
    通和县今年水稻施肥就要2.75万吨,地区其他土地种植秋季作物合计要10.69万吨,即使后面合成氨工厂全部开工了,将未来的产量全考虑进去,也还差1万多吨的化肥。
    边生产边使用的话,秋收后种植小麦第一阶段化肥缺口就会很大,透支未来的产量,最多可以预支5.7万吨化肥。即今年整个地区秋季作物使用化肥10万吨。
    计算了一下,王致远就决定好了各县的分配,优先保证水稻用肥55斤,主要是水稻产量要高一些,收购价格也高不少,利益最大化。然后玉米、黄豆、高粱、小米、棉花等平均分配,有化肥肯定比没有化肥要好的,每亩地施肥只是达不到最高标准罢了。
    每亩地施肥30斤,产量也能提高不少的,等明年每亩地都可以保证化肥的用量了,到时候还有结余的化肥进行出售。
    到时候直接下发到合作社,让合作社跟社员讨论,是放弃一部分土地种植别的,化肥全用在粮食作物上,还是每亩土地平均使用。一般都是选择前者,这个在通和县过去就验证过,直接放弃差一点的土地,收益更大。
    各地情况不一样,做的决定也不同。夏收后还要下乡去给各地的农民上课,张荣富已经去海南培育良种去了,现在下乡指导农民技术的是李如杰、刘如意、赵李来三个资深农民。
    李如杰、刘如意、赵李来三人都是招募过来的农民,不过都有其他手艺在身,现在农业方面缺人,这些人只好重操旧业,回到农村去跟农民进行教学。特别是这个施肥,也是有讲究的,不然容易烧苗。
    固城、霸城、文城、任城、大城五个县下的合作社,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化肥,就需要李如杰、刘如意、赵李来带人到各地去指导教学。可惜现在人才太少,不然每个镇一个农业站,对各合作社持续性的指导。
    这边夏收很快,三天功夫基本将土地里的粮食都收割回去了,然后用脱粒机进行脱粒,辛苦是肯定的,但是比以往要好很多,毕竟都用上了机器,效率高了不少。
    各地的收获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今年风调雨顺,产量是不会低的。同一时间,在通和地区周边县城的徐水、定县、易县、涞水等十个县城开始支援修建电影院。
    现在不是县里的每个镇都建设,主要是相互交错,两个镇或三个镇建设一个电影院,后面再慢慢的全面覆盖。主要是优先在建立合作社的乡镇建设电影院,这样方便招人,合作社人也团结。
    不少合作社是听过通和专区的大名的,周边县城也有很多人吹通和县怎么怎么好的,现在知道通和地区来帮他们建设电影院,要让他们免费看电影,一个个都兴奋不已。不少合作社都自发的来帮助建设电影院,还不要工钱。
    有些劝说无用之后,只能确定好人员之后,直接给大家提供好的伙食,白面、馒头、大米饭、猪肉、鸡蛋等管饱。也算给这些热情的社员一点补贴,吃肯定是吃不回工钱的。
    即使是夏收,各合作社社员还是接着在这边建设电影院,这也可以体现出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种地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搞副业又没有技术,外地去工作也没有机会,社员在这边共同建设,一天能吃上两顿伙食,很多人就满足了。
    对于吃肉大家还是很不客气的,但也就大口吃2、3天,后面就吃不下太多了,肉食上来后,米饭白馍也都吃少了很多。
    各地建设乡镇电影院的费用也就统计出来了,由于各县还是有几个水泥、砖瓦厂的,木料各地也都不缺,砂石也简单,原料成本价格很低,再加上社员不要酬劳,低一点花费不到2000元,支付酬劳的,建设总成本也不超过3600元。
    平均下来也就2500元不到就建设了一间乡镇电影院,还可以使用一大片的空地,等以后发展好了,这笔投入还是相当划算的。初期建设500个,投入金额也就125万不到,价格是相当低。
    后面放映机、发电机、喇叭、胶片等一起1500元左右的成本,花费也就75万元,总投资200万元,惠及200万以上的农民,这笔投入还是相当划算的。
    后期在电影院周边随便卖点什么东西,都可以回本,这主要是没有计算地皮、车辆损耗、建筑公司的人员……等一系列的费用。
    王致远当即决定,将电影放映机等先送到各县建设电影院的地方,让建筑公司在这边指挥的人,组织农民看电影,给农民增加一点娱乐活动。
    首先统一播放通和县的纪录片,从51年的纪录片开始,让大家看看通和县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