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在通河6
作者:人生如逆旅   从1949开始当县长最新章节     
    后面就直接掉头回县里了,王致远将李老师一行人安排到了招待所。期间罗秘书找王致远要了通河县的报纸,王致远问道:“晚上吃饭怎么安排?”
    “首长说了,今天你们陪同跑了一天,晚上请大家吃饭。”
    “好,晚上我来安排,保证让大家吃得满意。”
    晚饭在县政府的食堂安排了3桌,还有几个空位置,王致远就将李欣兰带了过来,也让陈克声将他老婆接过来一起吃,还有空位就让赵前发带着他的儿子和女儿一起过来。
    按照一人6毛钱的标准,安排了3桌菜,走出厂价格,分量十足,种类也不少,足够大家好好吃一顿了。
    现在离晚饭还早,王致远看了一下袁励宸统计的各社工厂的盈利情况,玻璃厂截止到25号,盈利了.26元,这已经很不错了,主要是今年大面积修建房屋,很多人将窗户换上了玻璃,这类收益就占了53.7%。
    暖水瓶、镜子、车辆玻璃、玻璃瓶等也都有不错的收益,当初的投资成本也就40万不到,还养活了这么多工人,在实业中这个收益已经很高了。
    其他的8个小工厂收益就没有这么高了,纯利润只有8000元到2万元之间,每家分的话,除去交税和公积金,也就只能分个10元左右。
    现在工厂是要交税的,税目也不是很多,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利息所得税、交易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工商所得税、特种消费行为税。
    这些工厂县里入股,也算国营,交的税有优惠,合在一起大约是利润的9%。各工厂还要交公积金等的10%用于合作社发展,剩下的基本是可以全部分红。经社里讨论,考虑到要加大投资规模,还可以留10%用于工厂生产,剩下的71%用于分红。
    这几天就准备这个分红的事情,王致远跟章识言说道:“你让玻璃厂那边,明天下午准备分红,地点选在户外,让每家入股的去一个人,你去县里拿一些厚的彩色塑料膜,明天指引大家建一个棚子挡挡风,有个三米高就可以了,明天在里面开会分红。”
    “好,我这就通过电话机跟那边联系,让那边做好准备。”
    “你跟袁励宸他们一起连夜计算一下各家的分红金额,等会找我拿计算器。”
    王致远在乡镇开店子,计算器也是有出售的,而且自己还有电脑。以现在的珠算方式,玻璃厂入股有3000多家,一个个占的比例又少,算起来没有一个星期根本算不完。用计算器,几人招募者一起,晚上几个小时就搞定了。
    更快的方法就是电脑上做个表格,直接输入数字就知道结果了,这个等后面再慢慢操作。
    晚饭的时候,王致远将李欣兰带了过来,当王致远告诉李欣兰带她去跟李老师吃饭时,她整个人完全不敢相信,兴奋得叫了起来。
    饭桌上王致远带着李欣兰过来见老师,李老师说道:“你这个年龄也是要结婚了,要好好过日子。我这次来的匆忙,没有带什么东西,等我回去了送你一件礼物。”
    王致远兴奋的说道:“那就多谢老师了。”
    晚饭大家也吃得很开心,将桌子上的食物一扫而光。
    饭后王致远将李欣兰送了回去,又到招待所找李老师,准备听老师说说合作社的事情。
    李老师在书桌上看着往期的通和日报,也只是大致浏览着,王致远坐了一会,李老师说道:“你们县的报纸写的很有水平,江雨时同志的文章写得不错,大家一读就懂,很简单。”
    “这是我们通和日报的社长,也是我们的门面,没有他,我们这报纸可不好办。”
    “你放心,我可不会从你手上要人。你们县上次到各地招了不少人,要不是老胡出面,大家可不会这么容易放过你。”
    “那我下次去京城要感谢胡老师一趟,我们也是被逼无奈,为了县里的发展,只好出此下策。”
    “很不错,出其不意,下次不要这样做了,现在各部门都缺人,这些人早就分配好了,跑到你们这里来了,其它地方怎么办?”
    “我知道了,下次不会了。”
    “关于合作社,你们这边发展得很好,你年初的想法竟然跟山西那边不谋而合。合作社我是同意的,这是一种和好的模式,能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生产力。关于你们省的争论,我已经知道了,我找华北的同志谈过了。
    他们初期是不同意的,我跟他们开过会后,大家统一了思想,现在都很赞成搞合作社。你们县属于先行者,要好好干,带好头,让大家看一看。上次我已经将你写的信给大家看了,有些人还是不相信,回去后我让他们过来亲自看一看。”
    王致远有些汗颜,合作社毕竟是学来的东西,正色说道:“老师,山西长治那边说的合作社的确值得大家学习,我们这边的合作社暂时还不太适合各地,不宜大规模推广。”
    “你们这边发展得很好,大家择其优点而学之,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
    王致远想了想说道:“老师,当初我们来到通河县的时候,通和县和其他地方一样,贫困交加。到来之后我到农村看了看,大家都很贫穷,我就想要富裕就要开办工厂,发展经济。那个时候的通和县没有一座工厂,都是些小经营者。
    县里就向上面申请一笔8000万元(旧币)的贷款,那个时候货币还很值钱,各地也在陆续解放,很多有资产的人都在进行抛售各种房子、机器,我们就是用这笔钱在各地购买了很多物资和机器,在县城办起了工厂。
    同时也进行了土改,那个时候人民一改往日的面貌,充满了动力,县里也开始修建工厂、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去年向上面交了1000万的利润,今年我们还没有统计,但是绝对不会少于这个数。
    在全国所有县里面,没有哪个县有我们的收益高,有我们县有钱。所以我当时就提出要搞合作社,让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过上好日子,后面县里就投钱跟各合作社一起开工厂。我们县的优势,其他地方并不具备,我怕大家学起来就照着办,反而坏了事。”
    “你的担心我知道了,你眼光很好,抓住了很好的时机,果然你们县是独一份。现在各地要是想开办工厂,需要投资的钱可就大多了。”
    “是的,现在各县的商业税收都不多,除非当地交通方便,还有丰富的资源,不然商业税收能达到人口的2倍就很厉害了。完全不具备照搬我们县合作社的情况,初级合作社就比较合适,等大家发展一段时间,有些积累了,就可以开些小作坊,这些是不会亏本的。”
    面粉坊、榨油坊、酒坊之类的需求很大,没有外力竞争的情况下,亏本是很难的,还可以学习不少经验。
    “现在不急,等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后,合作社也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你要坚定不移的将合作社干下去。”
    “老师放心,今年县里又成立了156个合作社,全县85%以上的农民加入了进来,明年县里准备开更多的工厂,带领大家继续发展。”
    李老师听完后,从一旁拿出行政规划图说道:“好,你们县还是第一个搞这么多合作社的,你有没有把握带领更多的地方一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