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夜深
作者:大道独行AK   脚印浅浅最新章节     
    有两个特别的时间段,值得一提,就是晚自习时间,和宿舍熄灯后那段时间,多年来,我都为这两个时间段学校的良好习惯而感动,时时记忆犹新。
    晚上自习,从我入学校开始,就是一种不需要谁刻意管理的自发维持状态,自习的出勤率也不需要象初中那样,依靠外部的施压或督促来维系,单从自习过程看,老师在与不在没有什么区别,老师什么时候进来、巡查和离开教室,在同学们心里没有任何落差,只是多了些询问和讨论问题的声音,但也是仅限两人之间范围内的频响声,除非老师有特别临时的讲话或辅导,否则一切的学习进程,都是按照个人时间安排流淌着。自觉维持这段自习的有秩序,是每位同学的义务,老师来教室,除了正常辅导外,更多来是看看大家的学习状态,或是悠闲地感受学生们的学习氛围,因为每个老师都以有这样的班级而感到自豪。此刻的教室里,只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即使不小心自己把书弄掉在地上,也会显得动静声格外的大,掉书者此时也觉得满脸不好意思,对被惊吓回头目光的回眸,只能是无声的抱歉,打破别人自习意境,是种自觉得不光彩的歉意。自习期间,是不会有故意喧哗异动的制造者,如有来人找班同学的,爬在窗户上对着教室的里的安宁,更多只是指手画脚比划而不出声,班级靠近窗户的同学,则会拉拉附近的同学衣襟,传递给指示在远处被叫的同学,示意有人在找,这种叫人的方式延续成一种习惯。自习中间,如果要进出教室,都会轻手轻脚,避免弄出声响,扰了别人的学习状态。要是同学之间必须交流,或者交谈,多会选择离开教室在外远离的地方,嘀嘀咕咕。爱惜这种自习的境地。是多年学校的传承,大家都不愿去毁坏它,也就在无意中变成了守护的维系者,进而成为一个传承者,并影响和放大给你周围的人,个体到群起就形成一种趋势。是呀!学校的晚自习能成为这样让人自觉的习惯,我们也只是这个过程中节点的传承者,工作后几次也有机会返回到母校,再次去感受那种氛围,尽管时间迁移,但这种风气还是依然如故,这就是母校的灵魂和风格之一,或叫独特。
    另外,至今还记忆犹存的就是宿舍熄灯后那段时间,没有人强迫或唆使。往往在宿舍熄灯休息铃声后,整个校园除了路灯、教工宿舍的灯光外,基本都是沉浸在白天喧嚣后的安静之中。这时候,另外一番景色就上演了。在僻静的路灯下、教工楼窗户外的灯光下,都会聚集着借灯光看书的影子。有一个去处人最多,就是教工大楼北面的空地,教工宿舍里的日光把这片区域照的通白,拿书在这看的同学,有靠在老师窗前的、有站立在空地中间的、有坐在对面高土坎上的、也有来回轻手轻脚走动默背的……。随着屋里灯光的一个个熄灭,借光看书的同学,会自然向另外一处移动,直到仅存的几处窗户都熄灭了灯,人群也就散了,这时的时间往往会到夜里十二点后,也有刻意留等给我们的老师,这是私下的感动和默契。冬天,如果不是刮大雪和风的日子,这里都有聚集借光的身影,而且是裹着厚厚的冬衣。一般这样看书高三年级的同学居多,特别是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个学期,更是灯光下黑压压一片的身影,这种风气也感染到了我,期间我也经常去那里,同班的同学也有,对我而言大多都是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内容。沐浴在那份环境中,多的是默默追赶习性形成和感悟,高三给高二做出了榜样,高二又把它传递给了高一,无形中这样天天熏陶着你,内心感觉早点睡觉是件颓废和浪费的事情,因为宿舍那段时间就没几个同伴在,同学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奋斗着,这也无形鞭策着你往前走。古有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时有乾县一中窗外借灯,日后每每想此场景,都是莫名的激动。
    除了教室外这样的坚持外,教室里也是微光点点,因为晚自习后,教室是要定时熄灭的,但熄灭了电灯,却燃起了点点的烛光,这是还要延迟再自修的同学,从教室外看,这种光往往在几乎所有教室都有,只是明暗的力度不同而已。高年级的教室烛光最强。那时,学校门房小卖铺里最畅销的卖品就是蜡烛,去迟了常就没有了,当时,五分钱一根的蜡烛天长日久也是不小的开支,往往在教室里的一根蜡烛的桌前,围拢的是好几个看书或者写字的身影,彼此互相借光,是常有的事情,俗话说的借光借光,出自于此,也毫不夸张,再说互相借光,也是为了相对节省些花销,那刻整个教室里弥漫的都是燃烧蜡烛的味道,这样的日子,伴随到了高中毕业。其实那个时候感觉最多的就是时间不够用,想想看也是这样,中午和下午都是上新课程,或集中复习,留给自己的时间就是早读、下午课程后和晚上自习钱,如果不挤出其它时间复习和预习及消化吸收,时间臻是不够用的。其实学习的日子里,人人都在自己心中,都有个学习内容安排,自己自觉的学习编排,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除了上课和必做的上交作业外,我都基本是以周为单位,以每天为段,来规划每门课程的分配时间,什么时段背诵英语、语文、政治……,什么时段推演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科,都基本心中有数,并时常积累校正。其实,计划和打算有了,平时也就机械的执行和坚持,随着日子推移也就习以为常。现在想起来,大家都是如此,自己也就那样了,大家如此,也就折射出了一种风气,要学动力则演绎出为一管的执行过程,过程中习惯是发至肺腑的自觉,目染、升华和聚集也就形成学校学风的一部分,这也许就是重点高中之中的所谓重点吧,试想想看,一个最初自然纯洁的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找不到污染灰垢的,闲杂的因素也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和繁殖的力量,更缺乏负面冲击的动力,有的只有推你前行的力量和动力,这是我后来多年思考才得出的感悟,环境可以塑造和改进一个人,我感谢我当初初中的努力,也庆幸自己有幸进入了这所高中,事实也证明,从这里我也走向了我日后想要去的大学,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和命运。尽管现在想过程是辛苦的,但过来后,再回味高中点滴的环节,更多的是珍藏和幸福!